【ITBEAR科技資訊】7月27日消息,武漢大學在關于黑洞的最新研究成果在《自然》雜志上發表。這項研究通過中國天眼即五百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揭秘了微類星體的黑洞脈搏現象。
微類星體是由一顆中子星或黑洞與一顆普通恒星組成的雙星系統。中子星或黑洞吸積恒星的物質,形成高溫的吸積盤和相對論性的噴流。在觀測上,它們表現為間歇性或長期變化的X射線和射電輻射,被視為研究強引力場和相對論物理的宇宙天然實驗室。
研究團隊以GRS 1915+105為研究對象,這是一顆著名的微類星體,包含一個快速旋轉的黑洞,還觀測到視超光速運動的射電噴流,被視為研究極端高能物理過程的重要樣本。為了深入了解微類星體的相對論性噴流,研究團隊在2020年至2022年間,利用FAST進行了高時間精度的射電連續譜光變監測,其采樣時間達到了令人驚嘆的49微秒。
據ITBEAR科技資訊了解,在2021年1月和2022年6月的兩次觀測中,研究團隊發現黑洞存在微弱的射電脈搏,脈搏周期約為0.2秒。這是世界上首次觀測到微類星體中亞秒級的低頻射電準周期振蕩現象,將為黑洞射電觀測和理論研究開辟新的思路。
這項研究成果將有助于進一步理解黑洞的特性和行為,同時也為天文學家提供了更多關于宇宙中極端物理過程的重要線索。武漢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天文學系王偉教授團隊的這一發現,標志著中國在射電天文學領域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