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來自于微信公眾號 刺猬公社(ID:ciweigongshe),作者: 刺猬君,授權轉載發布。
對孩子們來說,短視頻更像萬花筒,幫助他們打開認識世界的視角。先對知識產生興趣,才有未來深入研究的可能。
今年“六一”十分特殊,新版《未成年人保護法》正式施行,其中新增的“網絡保護專章”,對互聯網平臺未成年人保護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這意味著,孩子們以后上網“不會那么自由了”。
隨著5G網絡的普及,電子產品已經無孔不入我們的生活。這一代青少年更是100%互聯網原住民,想讓孩子們徹底隔離電子產品是不現實的。
“如何讓青少年安全上網、健康上網?如何在龐雜的數字世界為他們搭建起保護機制?”才是全社會應當關注的核心問題。
多家互聯網企業響應新未保法號召,出臺一系列措施,為孩子們打造健康綠色的線上家園。對比各家公司的未成年保護措施和青少年模式,我們發現抖音的規則最為嚴格。
5月26日,抖音宣布升級未成年保護措施,14歲以下實名認證用戶將在告知后直接進入青少年模式。對14-18歲實名用戶,抖音將在內容推薦、社交、搜索等方面提供更嚴格安全保護。這樣讓抖音成了各家青少年模式中最嚴格的。
盡管有很多質疑聲,但面對越來越復雜的網絡環境,對于未成年人來說,加強對他們的保護和關懷,無疑是這個兒童節一份最好的“禮物”。
北大教授被6歲兒子問懵
抖音這次推出的“14歲以下實名用戶直接進入青少年模式”,被媒體評論為最嚴的青少年模式,也有人提出疑問:青少年模式下的內容足夠豐富了嗎?抖音真的能做到寓教于樂嗎?
北大心理學院張昕副教授分享了自己真實的故事:他的兒子今年6歲,是抖音青少年模式的忠實用戶。在青少年模式下,兒子瘋狂學習物理天文知識,知識面越來越廣,導致身為北大教授的張昕一度有“危機感”。
有天,兒子非常興奮地過來問他,“家里有沒有玉米淀粉?我從抖音上學習了一種調制非牛頓流體方法,想自己在家實驗。”
張昕一邊給兒子找來了玉米淀粉,一邊默默打開了搜索框。盡管他是北大畢業的理科生,但“非牛頓流體”這個生活中不常出現的概念還是超綱了。
兒子的問題不僅問倒了張昕夫婦,也難倒了小區里很多同齡小朋友的家長。例如“你知道那個核聚變是怎么發生的嗎?”、“遠古時期地球剛剛形成的時候,下了很長時間的雨,你猜那場雨下了多久?”因為愛看這些科普知識,張昕的兒子在全小區“橫行”。
別的家長問道:“你家孩子是在哪上的補習班,怎么懂這么多?”甚至感慨,不愧是北大教授家的孩子,知識面這么廣。
張昕坦然,非常羞愧,這些知識并不是自己教給孩子的,是他自己從抖音上學來的。“因為兒子用抖音學習,小區里很多人對抖音改觀了,消除了原本的偏見。”張昕說。
為了跟上兒子的學習速度,張昕開始和他一起刷抖音。既可以增進和孩子的交流,也能及時規避內容講得不嚴謹的內容。漸漸的,他發現青少年模式下有非常豐富的自然科學內容,短視頻有聲音和畫面,更吸引小朋友,用抖音學起來更主動,速度也更快。
00后、10后甚至15后,都是互聯網的原住民,傳統媒介形式的學習內容能否滿足他們挑剔的口味?受疫情影響網課崛起,習慣了用網絡來學習的他們,是否還能徹底與電子產品100%割離?
與此同時,中國的短視頻用戶總量超過10億。這些都是電子產品批評者所逃避的現狀與問題。與其苛責短視頻進入人們的生活,不如去監督他們做出更好的產品,服務好用戶,也包括青少年用戶。
從2019年開始,各短視頻平臺陸續上線了青少年模式。在服務好青少年用戶這個賽道上,沒有哪一家是躺贏的心態,抖音亦是如此。
今年5月份,抖音升級了青少年模式,新增了發現頁、合集、安全搜索等功能。搜索功能是為了孩子主動探索自己感興趣的內容,深度學習給孩子提供更完整的學習鏈條,如果孩子感興趣,可以看完一條知識再看下一條。
碎片化知識一直是人們對短視頻的詬病,但其實這是從推特、微博時代就引發的學術爭議。這么多年過去了,事實證明了微博或推特并沒有毀掉我們的下一代,嚴肅文學與學術成果依然在飛速增長。未來,短視頻也不會動搖人類發展的進程。
學界早有定論,媒介只是知識的載體,傳播知識的方法本身并沒有對錯。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不需要對每一門學科都進行深度學習,這是不現實的。相反,短消息提高了我們獲取信息的效率。當你對某條短消息或短視頻的內容產生興趣,自然會借助搜索引擎,對它進行深度學習。
前央視主持人李小萌也在一條視頻中也講述了女兒使用抖音的故事。她發現女兒最近幾個周末都在看非常優質的電影,當問起從哪兒知道的時候,女兒回答說,她關注了抖音上一個專門講解電影的帳號,看完短視頻覺得哪個感興趣就會去網上搜完整版來看。
因為這件事,她轉變了孩子用抖音的看法。現在的孩子們越來越習慣捕獲性的學習,當對一個事情產生了問號和好奇,只要能提出問題,就可以通過短視頻平臺的搜索功能,獲得知識。
對孩子們來說,短視頻更像萬花筒,幫助他們打開認識世界的視角。先對知識產生興趣,才有未來深入研究的可能。
管孩子也得靠家長
未成年人保護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家庭、學校、網絡平臺,以及社會多方協同共治。
孩子們尚未形成穩定的三觀,青少年本就不該脫離監管,接觸網絡信息。這不僅是網絡平臺的責任,也需要家長、學校的共同努力。舉個例子,抖音親子平臺最新推出周報功能,每周發送孩子使用情況,目的就是為了讓家長充分掌控孩子的使用時間和動態。
“未成年保護最容易忽略的恰恰是家庭責任,對于未成年人自律,家庭教育和監督最為關鍵。”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學院執行院長、中國網絡社會組織聯合會首席專家張洪生表示:未成年人網絡保護,家庭引導最為關鍵。
早在2019年年初,張昕分享了一則自己“參演”的抖音短視頻后,就收到了位讀者的嚴厲批評。對方認為,堂堂北大教授玩抖音是在樹立壞榜樣,刷抖音是浪費生命。
當時,張昕就用心理學來分析了這番批評折射出的現象——每當有新事物出現時,總會有人質疑甚至唾罵,并寫了篇文章《我們會教出垮掉的下一代嗎?》。他在文章中分析,短視頻是新的信息載體,本身沒有對錯,關鍵在于人如何使用它。
張昕還從兒童心理的角度分析,如果家長讓孩子覺得“玩手機是件需要嚴格控制的事情”,會適得其反。家長越是禁止,對孩子則越是吸引,如果他不珍惜玩手機的機會了,還會沉迷嗎?很多時候,人沉迷某件事情,只是其惡劣親子關系和不健康人格的外在表現,而非內在原因。孩子沉迷電子產品,根源往往在于長期缺乏來自家長的陪伴。
這種陪伴不僅僅是呆在一起,更重要的是有共同的學習話題,豐富的精神交流和高質量情感互動,成為真正的朋友。這對很多傳統的中國家長來說,難度極高,所以很多家長會選擇一刀切的方式處理親子關系。
在張昕看來,冰凍一尺,非一日之寒。想要破解長期冰封的親子關系,堵不如疏。張昕夫婦從來不反對兒子用電子產品,主動陪著孩子一起刷抖音,幫孩子排雷,還能一問一答增進感情,這恰恰是一種高質量的陪伴。甚至他吐槽,有時候夫婦倆都會犯懶,不想帶孩子,他會把短視頻當作一種輔助帶娃,甚至輔助教育的工具。在家長的正確引導和監管下,孩子可以借助短視頻工具學習新知。
李小萌也和孩子做了一個共同的約定,13歲以前不可以有自己的社交媒體賬號,可以用家長的帳號看視頻和發視頻。前幾天,女兒發了一條讀書心得的視頻,李小萌告訴孩子,人群中一定會有人喜歡你,有人討厭你,這是非常正常的現象,不用為不喜歡你的人生氣。她強調家長要對孩子使用網絡安全引導孩子的同時,也要用積極的心態擁抱新改變。
成為家長不需要考試,但需要學習。電子產品的時代既然已經來了,作為家長,也需要順應時代潮流充充電了。為此,抖音特地在兒童節出了一份《抖音家長手冊》,與孩子一起制定使用規則,如何在抖音獲取優質內容、保護未成年人隱私,再到如何打開青少年模式、親子平臺等細節,《家長手冊》都提供了建議和指引。
過去,逛公園、吃大餐、買玩具可能是80、90后們過節的方式,而現在,新一代“互聯網原住民”的小朋友們可能更想央求家長讓“多玩半小時手機”。當有一天孩子和你說,“媽媽你可以陪我多聊半小時嗎?”的時候,或許才是真正對抗電子產品的成功。
他們在網絡中長大,在網課中學習,也渴望在互聯網中獲得快樂。他們對世界充滿好奇,渴望探索,但他們也是剛出爐的小船,需要槳,不能全靠浪。
主動保護好我們的孩子,為他們成長的每一步護航,是最好的兒童節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