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拉開了全球新一輪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創業熱潮。在引發這場全球科技海嘯的中心——硅谷,正在經歷一波創業躁動。
“我現在基本上看到所有的項目都帶著AI的關鍵詞,好像不攤上AI就已經out了。”硅谷未來資本創始合伙人洪淼語氣略帶調侃地說。
“大浪潮來到,所有的人都坐不住了。斯坦福、伯克利AI方面的教授都覺得自己應該出來創立公司, 這樣的機會不一定會再來。”在硅谷的SVC創始合伙人、Zoom早期投資人張于慶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中國的大模型從業者和投資人也頻頻踏上了往返中美的航班。前 Google 科學家、出門問問創始人李志飛今年一個月內兩次動身前往硅谷交流取經。他說,走在硅谷學院路上,經過Blue Bottle咖啡廳,聽到大家都在討論GPT 。百川智能CEO王小川也曾透露,自己4月底也飛去美國招募技術人才。有硅谷的從業者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在上半年一場活動中,曾遇到過創辦光年之外的王慧文。
還有飛往硅谷的國內投資人說,本想過去一并考察SaaS、生物科技等其他賽道,結果幾乎所有的會都與AI相關。
已經沉寂一段時間的創投行業,太渴望新的刺激了。中美科技創業者的熱情被ChatGPT點燃,他們確信這一次大模型帶來的技術變革比以往經歷過的任何一次都要激烈。但這并不是大模型創業的全部。手握真金白銀、穿越多次牛熊周期的風險投資人,選擇出手的同時也透露出謹慎。這會是新一輪AI泡沫的開始嗎?
記者用大模型、創業為關鍵詞生成的AI圖片
教授們也去創業了
“不到硅谷,切身感受到 AIGC 的火熱,我不會下定此刻是‘AI 大模型時代’這一結論。”李志飛這樣感慨。
“硅谷一半的創業企業都圍繞ChatGPT開始了,我們的投資人還能這么無知者無畏。”獵豹移動董事長傅盛在朋友圈轉發了一篇名為《朱嘯虎:ChatGPT對創業公司很不友好》的文章并這樣評論,更是引發了業界的一番激烈討論。
可以看到的是,除了Google、Meta、Apple等科技巨頭在大模型領域展開新一輪科技軍備競賽外,在一級市場,大額投資并購已經發生。
今年6月末,數據巨頭Databricks以13億美元收購AI初創公司MosaicML,這筆發生在硅谷的收購案,是今年截至目前生成式AI領域內金額最大的一筆。就在同一天,還有湯森路透以6.5億美元收購AI法律初創公司Casetext,以及金融自動化平臺Ramp收購OpenAI對手Cohere.io兩筆收購案達成交易。
緊接著,位于硅谷的AI創業公司Inflection AI在推出聊天機器人Pi后不到2個月,就完成了一筆價值13億美元的新融資,這筆融資由微軟、英偉達和多位科技億萬富翁領投。該輪融資過后,Inflection AI成為人工智能領域融資量僅次于Open AI的第二大初創公司。
全球數據分析機構PitchBook的數據顯示,GPT-3發布兩年多以來,美國風投資本對AIGC的投資增長了 400% 以上,2022年投資圈向生成式AI公司共投入13.7億美元,幾乎達到了過去5年的總和,今年已經達到21億美元。而據The Belamy統計,目前已有超過30位OpenAI高管/工程師/研究員等離職創業。
“生成式AI已經是硅谷早期投資人們每天都在討論的事情了。”AMINO Capital管理合伙人徐霄羽說。這家專注投資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的早期VC,眼下希望借助AI熱點完成對被投企業們的技術重塑。
斯坦福數學博士、如今在硅谷創業的孫卿云從2012年就開始做AI。他回憶,自己上一次如此為AI激動還是在阿爾法狗戰勝李世石時,但那個時代的AI需要大公司的數據,大家要么加入Facbook、Google,要么成立一個創業公司去服務大客戶并積累好數據。他評價,OpenAI是第一次展示出來獨立的可以做通用AI的能力,并且用戶愿意為此付費。
“大家都在想創業的事情。”孫卿云把硅谷圍繞AI的創業分為新舊兩種版本,一類是看看過去那些傳統的行業、原有的業務能夠和如GPT-4等結合的;一類是完全不一樣的、基于GPT-4或者是生成式AI的新技術、新服務中找到新的創業機會。現在前者看起來更加主流,后者大家都還在找,目前一個比較典型的就是AI繪圖工具MidJourney。
張于慶收到了大量關于AI、大模型的商業計劃書。他對第一財經記者總結,硅谷圍繞AI的創業,一種背景是學術派,他們對整個的技術算法有一定研究背景,受到Open AI的啟發,經過了一段很簡短時間的驚訝后,發現自己也可以去“拼一下”。“我們接觸很多伯克利、斯坦福的教授,大家都覺得OpenAI離他學校的研究工作離非常近,并且離工業界也很近,所有的人都坐不住了,研究AI的教授都想來創立公司,他們都說我不能等了,這個機會過了以后就沒有了,必須出來做一把 。”
另一類背景是在大廠里的員工,他們做著AI技術相關的工作、有相當的積累,同時看到大模型的機會,加上風投的加持,選擇出來創業;還有一群在應用層看到機會的年輕人,正在各種企業應用垂直賽道找落地場景的機會。
火熱的大模型創投背后,張于慶表示,從2021年到現在整個投資行業經歷了一個寒冬期,沒有所謂的投資熱點。在二級市場更加如此,很多投項目晚期的基金不敢投了,變得非常謹慎。總算現在一個新的投資熱點形成,大家都來了。“AI大模型的潛力確實從各個角度都滿足了大家的需求,所有的基金都在投,對中美的創業者來說,也要抓住機會看看能不能拼出來,所以就造成現在的現象。”
他對第一財經記者感慨,相比過去的早期的互聯網創業,一個公司只要加上“.com”估值就能漲10倍,現在這波AI創業,正在以更厲害、更快的速度在集中。“中國和美國的創業者大家都在一窩蜂而上,我看到的關于大模型的評價和總結性中文文章,比美國的文章還要多。”
斯坦福、伯克利大學的AI教授對AI創業躍躍欲試
AI泡沫與機會并存
生成式AI創業熱潮的背后,經歷寒冬的投資人們想要出手,但同時也變得更加理性。
“我們會大量地看(AI項目),但是真正心動的項目并不多。”洪淼說。Ai如此之熱,令他想到了幾年前的web3.0熱潮,當時所有人都涌向web3.0創業。“行業里有個笑話,所有創業做web3.0的那幫人又全都去創業做AI了。”
洪淼曾經歷過多輪周期,現在的情形讓他回憶起2000年前后的互聯網的泡沫,硅谷80%的互聯網創業公司最后都消失了。“這讓我對未來 AI的創業有很大的警醒: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會有一個AI的泡沫,經歷大浪淘沙,因為AI創業的門檻并不低,它有點像生命科學,沒有十年幾十年的積累,很難輕易獲得技術突破。”
在他看來,人工智能提出已經60多年,近年來因為數據、算法和算力三方面的突破,從而實現了技術性的又一次飛躍。但目前人工智能不論多熱,仍處在早期的階段,距離AI給人們的生活和社會帶來巨大效益,實現真正的實用性大爆發,還有長遠的路要走。“就像互聯網一樣,給我感覺目前的ChatGPT3.5和GPT4大概相當于95年到98年的互聯網時代,真正互聯網的應用發展要在2000年以后。”
聽過太多次泡沫的張于慶也笑言:“AI來了,大家都會說這次跟以前的不一樣 (這次不是泡沫)。”
他說,行業以10年為一個周期來看,在互聯網時代,那些失敗的公司很快就被遺忘,但活下來的亞馬遜、Google等帶來的互聯網革命遠遠比當時大家預期得還要猛烈。從短期來看,一定有AI公司融不到錢,繼而倒下,但也會有偉大的公司跑出來,現在大家還在探索。“投資者的心態就是我們要投那1%。”
在評估AI初創公司項目的潛力和可行性時,張于慶強調人的重要性。他表示,對于2B應用來說,可量化的價值至關重要,并且產品銷售不能比其他2B產品更加困難。而對于2C(對消費者)應用來說,則更具未知性,因為這涉及到對未來和人類行為的預測。在選取投資項目時,TSVC仍然以團隊為首要考慮因素。
當被問到教授創業的成功概率時,他說,這還要看教授是否全職去創業、他的執行團隊如何,以及產品和市場的能力等是否匹配。“如果光有一個算法,根據你所做的行業,它有可能起了80%的作用,但有時也可能只起到30%的作用。”
“時機很重要。”他建議創業者如果想投身這場熱潮,就要趕快行動。一方面要把基本功做好,技術扎實、有差異化,還要在賽道上比別人跑得更快,在應用上有獨特的地方。如果是2C模式,要有足夠的用戶粘性,如果2b模式,要有較為清晰的商業模式,并且讓人們能夠看到AI解決問題所帶來的價值。“比如一個過去只能打50分的律師,AI能夠幫助他變成90分,讓他獲得更多的客人把生意做得更大,自然有用戶會買單。”
在徐霄羽看來,硅谷在大模型應用層面有著較多的投資和創業公司,例如其投資的 Replit作為一家代碼生成獨角獸公司,通過自身數據的訓練和開源,獲得了超2000萬訂閱用戶。她認為,通過應用獲取數據,并以此推動AI大模型的進步,是未來的一個發展方向。此外,PLG(產品為主導的增長) Saas也是大模型落地的一個較為接地氣的商業模式,比如MidJourney 就是這樣的公司、
洪淼則認為,真正大模型的研發往往由科技巨頭主導,對于年輕人創業者來說,AI的機會在產業領域。
他解釋道,因為目前所有大語言模型訓練的數據都來自公有云,其實還有海量數據存在私有云上,比如說很多企業級數據不會放在公有云上,這就導致目前的大語言模型算法平臺無法接觸到這些私有云上的數據。“我覺得將來真正的應用應該是怎樣利用大平臺的API算法接口,然后把大模型應用在企業級數據上面,這樣才能給企業級的生產力帶來很大的提高,這和當年互聯網的企業改造是類似的思路。”
他同時認為,AI創業還處在一個大家各自努力和高速發展的階段,還沒有誰做到絕對的領先,因此大家都有機會。
【來源:第一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