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來自于微信公眾號 TopKlout克勞銳(ID:TopKlout),作者:加一,授權轉載發布。
你有沒有發現這樣的現象,如今在社交平臺上,一些登上熱搜的紅人會讓你一臉茫然,還有一些前幾個月還能頻繁刷到的紅人,可能幾個月后就再無存在感,即使是一些短視頻平臺的頭部紅人,如今的流量增長也已經放緩。
在這樣的背景下,在內容行業深耕了8年的英國報姐也感嘆,現在想要走紅“真的挺難的”。但是即使如此困難,我們還是能夠看到英國報姐的公眾號文章屢破10萬+,看到英國報姐用幾個月的時間就達成了B站漲粉近50萬的成就。
從2013年到如今,8年時間,伴隨著一波又一波紅人的更迭,一波又一波內容創作者的黯然離場,英國報姐依然屹立于微博頭部紅人之列,她為什么能夠在這么長的時間維度中,保持活力?今天小克邀請到了報姐,來和我們聊一聊她的長紅之道。
“我沒有刻意的打算,走一步算一步”
對于英國報姐來說,進入新媒體行業,是一個偶然的契機。那時候的新媒體行業,沒有現在的繁榮景象,甚至很多人對于新媒體這個概念還不甚了解。這個時候,報姐的夢想還是做一名老師,充滿分享欲的報姐,在朋友的推薦下,開始運營自己的微博。
報姐在微博上的昵稱經歷了幾次變化。
@英國校報:在剛剛開始運營微博時,她的微博名是@英國校報 ,分享的內容主要集中在校園生活,比如留學生活、留學攻略、打工信息等等。這時,報姐的受眾是英國留學生或者是想要去英國留學的學生。也是在這個時候,她開始被粉絲親切地稱為“報姐”。
@英國時報:隨著報姐的影響力逐漸擴大,她的內容也進行了拓展,不再局限于留學生活和學校信息,開始涉及到英國相關的新聞,一些英國趣事,甚至是世界各地的新聞。這些內容的分享,也讓她的受眾從留學生擴展到了喜歡英國,喜歡看世界的群體。也是在這時候,報姐把她的微博昵稱改為了@英國時報 。
@英國報姐:在改名成為@英國時報 之后,報姐發現了一些問題。昵稱過于官方化,會讓不少網友認為這是一個官方報紙的賬號,有一定的距離感。同時,報姐也很難發布一些個人吐槽的觀點。在一次次的解釋之后,報姐最終還是決定將昵稱改為大多數粉絲熟悉的“報姐”,也就是@英國報姐 。
在經歷了這幾次的變化后,@英國報姐 的昵稱正式確定了下來,直到現在,我們可以看到,報姐的微博、B站、抖音等平臺的賬號昵稱依然是@英國報姐 。
從2013年到如今,已經過去了8年時間,報姐依然堅持在內容創作的一線。當我們問起報姐為什么能夠多年如一日地堅持在內容創作一線時,報姐顯得有些佛系:“其實我沒有刻意地為長遠打算,純粹是愛好。”她更愿意將她的成功歸功于創作環境的優質、平臺的利好以及前輩的幫助。
報姐入駐微博時,新浪微博剛剛開始崛起,氛圍非常自由,也能夠包容豐富多樣的內容創作者,對于創作者來說無疑是一個利好。
當時微博的24小時熱榜機制更是給了報姐擴大影響力的機會,憑借優質內容,報姐的圖文多次登上24小時熱榜,熱度得到了進一步提升,因此也就收獲了越來越多的粉絲,逐漸達到了500萬、1000萬。
英國報姐的微博粉絲已經達到1835萬
除了平臺的氛圍和機制的賦能,微博上一些深耕于內容的前輩對于報姐的成長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集合了不少段子手的MCN機構鼓山文化,同樣為報姐提供了不少助力,幫助她在入行時少走了不少彎路。對于微博上的前輩和鼓山文化,報姐至今仍然持有感恩的心理。
而報姐所說的“走一步算一步”,在她博士畢業后又一次體現了出來,畢業后的她,沒有選擇成為全職博主,而是忠于自己最初的夢想,成為了暨南大學的一位老師,同時兼顧微博的更新。
但在成為老師一年后,報姐發現,做老師所花費的時間和精力已經讓她很難保持微博內容的及時更新。因此,在2016年,報姐還是選擇了回歸博主這一身份。
從內容創作者到創業者、管理者
回歸博主身份后的報姐,開起了工作室。從這個時候起,報姐的身份標簽就不再單單是一個內容創作者,更是一個創業者。在創業后,她的心態也發生了一些轉變。從曾經的“佛系”、“無所謂”轉變到了后來的“被推著向前走”,更有責任心。
也是在這一時期,為提升“英國報姐”這一IP的影響力和價值,報姐開始著手布局更多平臺,比如微信公眾號,也比如喜馬拉雅這樣的音頻平臺。
報姐對于微信公眾號的定位和微博有所不同,在“英國報姐”公眾號上,她輸出了更多內容豐富,深度全面的長文,比如國外大事的深度解讀,國外名人的人生經歷等等。
她把選題作為微信公眾號運營的一大重點,將每天的大半時間都花在了選題上。對于報姐來說,話題度和熱點性是選題篩選的標準,也是文章能夠得到粉絲關注和自發傳播的重要參考因素。
憑借著報姐團隊深厚的文字功底,以及對于選題的嚴格把控,我們看到,即使是在不少人唱衰文字的現在,英國報姐依然創作出了不少爆款好文,閱讀量頻頻達到10萬+。
除了微信公眾號,報姐還將矩陣拓展到了音頻平臺。2016年12月-2018年12月,在喜馬拉雅平臺推出了音頻欄目《報姐說腐國》,用音頻的形式,為粉絲講述國外各種有趣的資訊。
截至目前,這檔欄目已經有近500萬收聽,超過5萬人訂閱。后續報姐還在2018年和2019年推出了《報信兒》和《報姐談星》等音頻欄目。
除了內容創作者這個身份,報姐還有一個身份是管理者,對于內容創作者來說,管理工作室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做內容和做管理的不同思路,一度讓報姐產生了非常大的壓力,無所適從。成立工作室后,完全沒有管理經驗的報姐開始學著管理工作室,操心工作室員工的薪水問題、員工的增減問題以及宣傳問題等等。
這些問題一度讓報姐十分痛苦,直到她將工作室的規模縮減到了可控范圍內,這種狀況才得到了改善,如今,報姐的工作室已經趨于穩定,報姐也帶著她的團隊在更多平臺做了更多嘗試。
從圖文跨越到短視頻
隨著短視頻逐漸成為風口,越來越多的內容創作者開始入局短視頻,其中就包括了一些初代圖文紅人,比如“天才段子手”天才小熊貓,比如英國報姐。
報姐最初選擇入局短視頻,其實是因為她曾經在微博發布的一系列介紹北歐國家的圖文內容。這些圖文內容得到了不少粉絲的喜愛,傳播甚廣。在此基礎上,報姐萌生了將圖文內容視頻化的想法。
但在入局短視頻之初,報姐是焦慮的,她并不適應短視頻的節奏,不知道如何切入短視頻平臺。如她所說,文字和視頻是不同屬性的兩種內容,無論在選題還是創作邏輯,還是讀者的感受上,都有一些區別。對于圖文出身的報姐來說,圖文內容顯然更好把控。
@英國報姐 的抖音賬號
不僅是創作邏輯,視頻內容所花費的時間和精力,也會比圖文內容更多。以追熱點為例,報姐的一篇熱點長圖文在幾個小時之內就能夠寫完并且發布,而視頻所需要的時間周期就長很多,需要撰寫內容腳本,需要找素材,需要拍攝、剪輯等等步驟,這樣的一條視頻發布后,距離熱點事件發生已經過去了很長時間,很難收獲話題度。
同時,在抖音、快手這類短視頻平臺剛剛興起的時候,個人屬性較強,而英國報姐在個人屬性上則有一些缺失,創作的視頻也大多是二次剪輯的內容,在粉絲的增長上也遇到了瓶頸。
但是如今,報姐也在探索中慢慢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平臺——B站。在B站這個“學習平臺”,報姐選擇深耕于知識科普,以10分鐘左右的長視頻解析一些世界大事,以及各種品牌、公司的發展史。
其中《世界上最神奇的公司?3M:除了上帝我們什么都能造!》如今已經積累了近80萬的播放量,互動量也達到了近10萬。從去年年底開始發布視頻,到如今,不過幾個月時間,英國報姐就已經積累了近50萬粉絲。這樣的數據表現和粉絲數據,無疑證明了報姐選擇視頻化道路和B站平臺的正確性。
報姐在這個過程中也從曾經的聲音出鏡,到身體部分出鏡,再到AI頭像遮臉,報姐在發現粉絲對于露臉的接受度很高之后,也就自然地發展到了全臉出鏡,這也是報姐為賬號打造個人屬性的一個舉措。
紅人保鮮,該依靠什么?
雖然如今已經入局短視頻,但是報姐并沒有降低對于圖文內容的重視程度。對于報姐來說,圖文、音頻、短視頻有各自的使用場景,也有各自的優勢。
對于唱衰文字的論調,報姐是持反對意見的。她認為:“視頻不可能把文字替代掉,視頻直接給用戶畫面,而文字可以讓人想象畫面,給人以想象空間,兩種內容格式都有各自的粉絲群體,不能互相取代。”
歸根結底,讓報姐保持紅人生命力和新鮮感的,并不僅僅是內容格式的更迭。對于報姐來說,持續輸出優質內容,隨著時代和粉絲的更迭不斷適應,不斷調試,完成內容的迭代和升級,才是她保持生命力的關鍵。
在采訪中,報姐也表達了對于如今內容行業現狀的看法:“泡沫比較大”。隨著紅人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涌入到這個行業中來,不少年輕人夢想著成為網紅,一些MCN機構像流水線一樣培養網紅,網紅們有了流量之后又開始快速進行商業變現,以這樣的速度走下去,泡沫終有一天會破掉。
在粉絲關注成為稀缺資源的現在,或許穩下來,好好做內容,持續做好內容,才是唯一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