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我國教育領域唯一的國家級獎勵,國家級教學成果獎旨在獎勵全國普通高等學校中在教學改革、教學質量、教學管理等方面取得優秀教學成果的集體和個人。
該獎項包括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本科、研究生)3個大類別,每四年評選一次。2022年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獲獎項目名單已于日前由教育部正式公布。
根據統計,近兩屆(2018年、2022年)國家級教學成果獎(職業教育)共評選出特等獎4個,一等獎120個,二等獎899個,共計1023個。其中由高等職業院校(包括職業本科,下同)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的獲獎教學成果占65%,涉及324所高職院校。
麥可思研究在綜合考慮各級獎項含金量的基礎上,對近兩屆高職院校獲獎情況進行分析,百所院校在職業教育教學改革方面表現出眾。
深圳職業技術大學
獲獎數遙遙領先
從各校獲獎情況看,深圳職業技術大學以獲取1個特等獎、3個一等獎、9個二等獎,總計13個獎項遙遙領先。
深圳職業技術大學在國家級教學成果獎方面始終保持優勢,獲獎數量多、等級高、影響大。繼2018年在國家級教學成果獎(職業教育)評選中,該校取得特等獎1項、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且實現了廣東省在特等獎上零的突破的優異成績后,2022年學校再度斬獲8個獎項,其中1等獎2個,二等獎6個。
其后在近兩屆國家教學成果獎評選中表現出色的高職院校還有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杭州職業技術學院、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金華職業技術學院、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并且這些院校中,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杭州職業技術學院、金華職業技術學院、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等校2022年獲獎情況與2018年相比,有更為明顯的進步,體現出這些學校近年來在教育教學改革方面成效顯著。
例如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2022年共斬獲2個一等獎,2個二等獎,共計4個獎項。其中獲評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的“產教科深融互助、聯產承包破解集成電路人才培養‘卡脖子’難題的探索與實踐”項目,是該校自2020年起就開始布局投入進教學實踐的重要項目。項目瞄準“卡脖子”芯片關鍵技術,直面集成電路產業面臨的困境和集成電路產業人才升級的需求,推進產教深度融合。
杭州職業技術學院 在2022年的國家級教學成果獎評選中,也取得了獲得2個一等獎、2個二等獎的新突破。教學成果獎的評選是該校改革和創新人才培養機制、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舉措,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獎將作為衡量學校教育質量和水平的重要依據,也是支撐學校雙高建設驗收和“升本創大”重要指標。
溫州科技職業學院
領跑非“雙高校”名單
此外我們注意到,近兩屆國家級教學成果獎(職業教育)評選中,“雙高校”優勢明顯。
在國家級教學成果獎(職業教育)百強校中,“雙高校”占比79%。但也有部分非“雙高校”展現出不俗實力。
比如溫州科技職業學院、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廣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濟南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濟寧職業技術學院等校的排名前30位,特別是溫州科技職業學院以2個一等獎、2個二等獎躋身10強。
溫州科技職業學院是全國鄉村振興人才培養優質校、溫州市人民政府與浙江省農業農村廳“共建單位”。兩屆攬獲4項教學成果獲獎充分體現了學校教學水平和辦學實力,展示了學校治理賦能、產教融合等方面的突出成績。
蘇、魯、浙職教教改優勢突出
山東商院兩屆攬獲10獎
從不同地區看,近兩屆在國家級教學成果獎(職業教育)領域表現出眾的高職院校,主要集中在江蘇、山東、浙江,分別有18所、15所、14所高職院校入選。即便考慮到各地高職院校數量實際分布情況,蘇、魯、浙三地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創新方面也優勢十分明顯。
其它高職強校相對集中的地區還有廣東(7所)、四川(7所)、北京(6所)、湖南(6所)、江西(5所)陜西(5所)、重慶(5所)。
從院校類型看,工科類(58所)、綜合類(33所)在國家級教學成果獎評選中更占優勢;財經類、農林類院校數量也相對較多,各有9所。
比如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作為一所財經類高職院校,近兩屆共攬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10項。尤其在2022年,學校探索實踐“需求導向、機制創新、合作共建”專業群建設模式,助力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結構要素全方位融合,成效顯著,其經驗模式獲評國家教學成果一等獎。
注:本文統計數據為手動整理,如有疏漏,敬請諒解,歡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