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丨 新浪科技 周文猛
在今年由ChatGPT引爆的新一輪AI技術浪潮中,持有OpenAI 49%股權的微軟公司,無疑成為最大的贏家。而在這背后,作為OpenAI商用化獨家云服務提供商的微軟Azure,同樣也成了各界關注的焦點。
近日,微軟大中華區Azure事業部總經理陶然在接受新浪科技《科創100人》采訪時指出,AI時代,每個App和應用都應該被AI優化,因為構造APP的方式和APP本身的架構,正在被完全顛覆,“未來的APP應該叫AI原生”。據他介紹,基于這一判斷,“過去半年間,微軟基于AI重寫了幾乎所有內部產品”。
據新浪科技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國內已經出現超過100個大模型產品,其中,僅定位通用大模型和“通用+行業”的企業,便多達26家。然而,長遠來看,這么多大模型產品中,最終能夠留下的只能是少數。在對大模型算力、網絡、數據調度等不同維度的成本進行分析后,陶然指出,“大模型意味著大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大模型的價格永遠是不可控的。”
每個APP都該被AI優化,過去半年微軟革了自己的命
在這一輪由ChatGPT引爆的AI浪潮中,微軟公司布局尤為迅速。
今年1月,微軟Azure作為OpenAI獨家云服務提供商,正式推出面向企業用戶的Azure OpenAI國際版大模型服務。3月,當全球科技圈還在因為GPT3.5的出現而感到興奮時,微軟便宣布將基于新的GPT4推出Copilot人工智能服務,并將其嵌入word、PowerPoint、Excel等office辦公軟件中。5月,微軟宣布將在windows 11中加入Copilot AI助手,Windows也接入ChatGPT。
“過去幾十年來,微軟最有名的產品是Windows、Office和Azure。但你會發現,過去半年內,微軟所有傳統的軟件產品也都全部實現了 AI的智能化和大模型的集成。”陶然表示。據他介紹,在過去半年間,微軟幾乎每周都有基于OpenAI或者基于AI的新產品或者新工具推出。
而微軟之所以如此迅速地推進AI智能化以及大模型布局,背后有一個基本理念。那便是——微軟認為,在AI時代,每個APP和應用都應該被AI優化,程序開發者將不再需要從頭開始編寫基本的業務邏輯,而是可以讓每個應用直接嵌入到AI能力和大模型中,甚至于直接使用自然語言進行AI原生應用開發。
“過去10年,關注云計算行業的人都知道有一個詞叫云原生,微軟認為,未來的APP應該叫AI原生,因為構造APP的方式和APP本身的架構,都可以完全被顛覆。”陶然表示。他指出,云原生時代的APP形態,有著諸如容器、數據層、應用層的開發,但在AI時代,程序開
發的核心將變成“數據+模型”,通過feed learning或向量數據庫的方式與模型進行交互,實現智能應用,并將其寫入網站、H5或APP中。
陶然進一步介紹指出,“以前我們是將業務邏輯、商業邏輯和需求整合成為Hardcode(硬編碼),但在未來智能應用中,我們需要更好地運用這些邏輯。”以RPA為例,以前我們寫流程化產品時,每一個業務流程和環節都是固定的,但現在,當你提交完成后,AI會自動識別你當前任務的類型,自動幫你歸類并找到相應的流程,并指導你執行。
“模型可以根據當時的上下文實時判斷,這就是AI原生APP的一些特定理念。”陶然表示。據他介紹,事實上過去半年間,諸如數字原生、互聯網電商、游戲娛樂等行業,已經成為GPT大模型落地最快的領域;此外,零售制造、汽車等傳統行業也開始認真地去評估,甚至已經開始使用OpenAI大模型去升級傳統企業業務。
“AI輔助工作越來越常見,人類與AI的協作將引領未來工作模式的變革。各行各業都可以使用自然語言與‘智能副駕’一起‘共事’,借助AI幫助自己和企業分析判斷、解決復雜問題,提升組織的生產力。”陶然表示。
大模型≈大成本,比自研更重要的是變現
伴隨著大模型研究討論及落地討論的不斷深入,當前,大模型的成本問題,也成了各界關注的焦點。在與新浪科技溝通中,陶然指出,事實上,大模型的產生和落地,成本是非常多元的,包括硬件成本、算力成本、網絡成本、算法成本、邊際成本等。“在一定程度上,大模型意味著大成本,大模型的成本永遠是不可控的”。
目前,業界普遍認為,算力成本是制約大模型發展的一大要素。但在陶然看來,算力是大模型發展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提升向量、矢量運算速度的關鍵,但大模型成本的節約一定不只是因為算力。他指出,目前國內認為只要有GPU便能夠做大模型,但事實上這是一個很大的
誤區。以不同GPU連接的帶寬為例,目前很多廠商和個人沒有能力去實現這種連接,但事實上,卡帶寬的速度,直接決定了大模型訓練所需花費的時間成本,同樣的一套模型,如果訓練一次需要花費一周成本為100萬美元,但如果帶寬太小最終耗時兩周,那成本就將乘以2。
“到了這一環節,真正的壁壘便不再是GPU,而是變成了網絡層。”而且,即便你解決了GPU帶寬的問題,后續編寫數據調度算法,運用開發等方面,依然需要耗費大量的成本。“因此,大模型的成本永遠是不可控的,大模型意味著大數據量、大參數量、硬件投入、算力成本以及算法成熟度都非常重要,如果寫得不好,可能需要比別人多訓練幾十次,每次都會面臨很高的成本。”陶然表示。
在他看來,大模型又被稱為大成本,這實際上是市場的共識,并非微軟的態度。與此同時,由于具備ChatGPT研發的先發效應和大量微軟內部落地運用變現能力,目前微軟已經聯合OpenAI推動了數次大模型成本下降,真正讓AI模型使用平民化。
陶然介紹指出,微軟和OpenAI的戰略一直非常明確,一致認為大模型應該成為AI時代的基礎架構。類似于百年前的水電煤和過去10年的云服務,基礎架構的特點便是使用靈活且成本低,可以讓每個企業和個人都使用。在這種情況下,國內外廠商需要考慮是否具備足夠的模型能力,以及模型的定價能力,來與微軟持平,“從經濟學上來說,這可能是一個挑戰,這也是一個需要考慮的問題”。
自1992年進入中國市場,31年間,微軟已先后在國內建立了5座數據中心。2022年3月,微軟上線了最新的中國北三區云數據中心,據介紹,該數據中心的容量,相當于微軟此前4個數據中心容量總和的2倍。在陶然看來,對于云計算企業客戶而言,“選擇云服務不僅僅取決于云服務本身的能力和定位,還要關注客戶的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