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張凌之 見習記者 王詩涵
一直占據居民理財“C位”的銀行理財規模首度被公募基金超越。截至2023年6月底,銀行理財市場存續規模為25.34萬億元,公募基金總規模為27.69萬億元,公募基金規模實現歷史性首次超越。
在多位公募基金公司高管看來,這一歷史性的反超反映出居民財富結構的根本性變遷,即通過資本市場實現財富保值增值已成為投資者選擇的重要方向。不過,當前公募基金規模貢獻多來自固定收益類資產,公募基金需調整商業、產品、投研模式,以更好地適應新時代對公募基金的需求。
公募基金規模持續增長
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近日發布的《中國銀行(3.830, -0.03, -0.78%)業理財市場半年報告(2023年上)》顯示,截至6月末,銀行理財市場存續規模為25.34萬億元,較2022年末的27.65萬億元減少逾2萬億元。
在震蕩市場下,公募基金管理規模實現反超。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6月底,我國境內共有基金管理公司144家,管理公募基金資產凈值合計27.69萬億元。這意味著,在現有數據統計區間內,公募基金規模首度超越銀行理財規模。而在2022年底,我國公募基金資產凈值合計26.03萬億元,與當時銀行理財存續規模相差1.62萬億元。
公募基金規模的歷史性超越,源于公募基金規模持續增長。截至2023年6月底,開放式基金資產凈值總規模為23.94萬億元,較2022年末增長6.23%;封閉式基金資產凈值總規模為3.75萬億元,較2022年末增長7.27%。
從類型看,貨幣市場型基金、債券型基金、股票型基金和QDII均為公募基金規模增長貢獻了可觀增量。與2022年底相比,這幾類基金的增幅分別達到9.82%、11.53%、8.86%和9.80%。
拉長時間,從5年維度看,相較于2018年6月末,公募基金資產凈值總規模實現翻倍增長,增幅約1.2倍。其中,封閉式基金5年來凈值總規模增長超4倍;在開放式基金中,QDII、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規模增幅最高,分別實現了超3.1倍、超2.4倍、超1.9倍的增長。
銀行理財“縮水”
公募基金規模持續增長的同時,銀行理財規模卻在“縮水”。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6月末,全國共有265家銀行機構和30家理財公司有存續的理財產品,
銀行理財市場存續規模總計25.34萬億元,同比下降13.07%。
分機構類型看,截至6月末,理財公司的存續產品數量和金額均為最多,并實現了唯一的存續規模增長,共存續產品1.62萬只,存續規模20.67萬億元、同比增長7.99%、占全市場比例81.55%。
城商行、農村金融機構、大型銀行的存續產品規模分別為2.18萬億元、1.00萬億元和7624億元,較去年同期均有“縮水”,同比分別下降37.29%、16.54%、29.43%。“縮水”程度最嚴重的則是股份制銀行,6月末存續產品規模為6543億元,同比降幅高達84.37%。
分募集方式看,公募理財產品存續規模的下降更為明顯。截至6月末,公募理財產品存續規模為24.08萬億元,同比下降13.91%;占全部理財產品存續規模的95.03%,占比較去年同期減少0.92個百分點。
財富結構之變
“這一歷史性的反超反映出居民財富結構的根本性變遷,也是中國基金業迎來黃金發展期的動力。”一位公募基金高管說,過去20年,普通投資者的理財方式主要依靠投資房地產、定期存款、銀行理財產品等。在中國宏觀經濟轉型的大背景下,通過資本市場實現財富的保值增值已成為投資者選擇的重要方向,甚至可能會慢慢變成一個主要方向。
創金合信基金首席經濟學家魏鳳春表示:“公募基金規模超過銀行理財規模的背后,體現的是資產管理行業從‘農耕時代’迅速進入到工業化與數字化時代,公募基金獲得了時代紅利,通過資產配置能力的提升,較好地解決了客戶財富風險收益不對稱的痛點問題。這一模式下,以絕對收益為目標,憑借風險優先、多元配置、團隊智慧、過程管理的基金,會更好滿足客戶獲取系統性收益的要求。”不過,魏鳳春說,當前公募基金規模貢獻多來自固定收益類資產,這一現狀距離理想目標還有差距。
近年來,監管部門持續大力發展權益類基金,推動公募基金行業“總量提升、結構優化”。在一位公募基金公司總經理看來,公募現在面臨的環境、市場、法律法規、監管都發生較大變化,公募基金尤其是權益類基金的發展前景良好。目前資管行業面臨著由剛兌產品到凈值化產品的轉變,投資者對產品凈值波動有一個適應過程。未來權益類基金會給大多數產品提供基礎收益,包括“固收+”等產品最終收益來源也是權益類資產。權益類基金將成為發展最快、規模最大的資產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