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人類進入文明時代的重要標志,是文明成果的聚集之地,是經濟文化的中心。隨著城市發展的進程不斷加快,城市人口過密、交通擁堵、公共服務設施配套不足等問題日益凸顯,需要及時解決、更新優化。
國土空間規劃城市體檢評估是編制、審批、維護國土空間規劃的基礎性工作,也是監測城市運行健康狀態、預防和診治“大城市病”的重要抓手。為響應《自然資源部辦公廳關于認真抓好<國土空間規劃城市體檢評估規程>貫徹落實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要建立健全國土空間規劃定期評估制度,落實推進“一年一體檢、 五年一評估”,查找國土空間規劃實施、城市建設、空間治理的問題和不足,科學評估城市發展水平及規劃實施成效,優化調整國土空間規劃,解決市民群眾熱切關注的城市規劃建設“痛點”“難點”問題。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如何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解決城市體檢工作的難點和挑戰,促進城市體檢評估模式數字化轉型?深圳市國土空間規劃城市體檢評估工程及應用項目給出了創新性的答案。
本項目圍繞“粵港澳大灣區+深圳先行示范區”建設目標,結合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發展需求,依托MapGIS平臺技術創新,開展國土空間規劃城市體檢評估工作。通過匯聚各類現狀、規劃、管理及時空大數據,基于城市體檢評估實際業務場景,開發設計了資源環境承載力、15分鐘社區生活圈、空間聚集度分析等28種專業模型,構建了43個體檢評估特色場景,提升了空間治理問題精準識別能力,推動體檢評估工作走向常態化、實時化、精準化、智能化,為打造“可感知、能學習、善治理、自適應”智慧規劃奠定基礎。
國土空間規劃城市體檢評估是促進城市高質量發展、提高國土空間規劃實施有效性的重要工具,主要包括資源環境承載力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風險識別評估、年度體檢評估、規劃實施評估、全球標桿城市比較、重點專項評估等工作任務。
圖 深圳市國土空間規劃城市體檢評估任務內容
一 做好雙評價,實現智能化輔助決策
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評價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是科學編制國土空間規劃的前提和基礎。基于國家指南,結合深圳特點,從全域覆蓋、陸海統籌的視角,開展陸域和海域評價,確定陸域生態保護重要性評價、海域生態保護重要性評價、陸域城鎮建設適宜性評價、海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陸域農業生產適宜性評價以及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評價的評價方法,形成深圳市評價的技術框架,有助于揭示并有效解決多項“大城市病”及規劃實施問題,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和水平。
圖 “雙評價”技術路線
二 做好年度體檢評估,保障城市建設優質高效
按照制定工作方案、構建指標體系、數據收集整理、城市體檢評估、空間治理策略等環節,從安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六類指標,圍繞戰略定位、底線管控、規模結構、空間布局、支撐體系、實施保障六大維度進行指標監測和評價,檢視規劃實施中的問題和障礙,提出促進城市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的相關建議。
圖 深圳市國土空間規劃城市體檢評估技術路線
三 做好標準單元評估,打造規劃全生命周期管理機制
標準單元是國土空間規劃的基礎空間單元,標準單元評估聚集資源、人口、用地、建筑、公服五大版塊要素,通過空間密度評估、空間可達性評估、空間品質評估、社區生活圈評估等內容,實現標準單元實時監測、動態管控、及時預警和定期評估。
圖 2020年15分鐘社區生活圈綜合評估
四 做好“民生七有”評估,提供民生問題數字化解決途徑
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建設要求,深圳要實現“幼有善育、學有優教、勞有厚得、病有良醫、老有頤養、住有宜居、弱有眾扶”的“民生幸福標桿”,通過在城市體檢評估實踐中不斷修正、補充和完善。
圖 2021年深圳市幼兒園班均人數(左)和步行5分鐘覆蓋率(右)
城市體檢評估開拓新時代國土空間規劃之“治理”,是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的集大成者。據悉,該項目在近日公布的2023地理信息產業優秀工程獎評選結果中,憑借強大的自主創新能力和優秀的項目管理水平,摘獲金獎,為全國其他城市提供了“深圳經驗”。
接下來,中地數碼將結合全國各城市特征和高質量發展的重大需求,積極推進MapGIS不斷創新,從技術、標準、數據、應用等方面,輔助國土空間規劃城市體檢評估工作頂層設計,優化完善“一張底圖”、國土空間分析評價、分區規劃成果在線審核、規劃監測預警、城市體檢評估等系統功能,廣泛應用于城市基礎數據共享、規劃管理業務以及城市治理等方面,助力國土空間規劃城市體檢評估信息化建設工作開展智慧化、精細化、科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