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來自于微信公眾號 麋鹿先生Sky(ID:milusir94),作者:麋鹿先生Sky,授權轉載發布。
今天標題中提到了“店群”和“無貨源”兩個新詞,對于博主們來說可能稍微有點陌生,但對于一些做電商的朋友,那是熟到家了。
“無貨源”你可能沒聽過,但是一件代發,可能就不陌生了,舉個簡單的例子更容易理解,你在小紅書上開個店,自己沒貨還不想囤貨咋辦呢?
簡單,在小紅書直接上架一個拼多多上在賣的商品,標題,封面,詳情頁和他一模一樣,價格改高一點就好,這時候有人來你這下單,你就去拼多多下單,做個中間商直接賺點差價。
這時候,不用發貨,不用囤貨,連美工都省了,利潤直接拉滿,無本萬利講的就是它。
不過,過程中還有幾種不同的路子,比如剛才說的是去拼多多拿貨,其實也可以去1688拿貨,還有的是跟其他廠家談好了直接一件代發,但是不管怎么樣,邏輯沒區別,都屬于“無貨源”電商。
既然無貨源這么爽,做的人還不夠多,那肯定有點bug,bug就是單個店的售賣都比較少,所以這些商家想了另一個辦法,就是“店群”,一個店能賺100塊,那我開100個店,不就1萬了嗎?
沒錯,他倆,基本上是綁定關系,所以,也都在小紅書的打擊范圍內。
01
如何清退?
不賣關子,我們先來說說小紅書是如何清退無貨源商家的。
1)小紅書怎么判斷違規?
小紅書將對平臺內交易行為進行監測,根據包括但不限于系統識別、商品售后、商品評價、商品舉報、媒體報道、消費者反饋等因素判斷商家店鋪是否涉嫌無貨源經營,并界定如下違規情節:
(一)情節一般
1. 商家店鋪內有訂單被消費者投訴為第三方平臺發貨,且經平臺認定為商家責任的。
2. 商家店鋪內有商品被消費者反饋為第三方平臺發貨。
3. 物流發貨層面識別到使用其他平臺電子面單發貨的行為
4. 平臺通過大數據等風險識別方法判定商家存在無貨源代拍行為
5. 其他小紅書認定的疑似無貨源代拍場景。
(二)情節嚴重
1. 商家店鋪內有3單及以上的訂單,被消費者投訴為第三方平臺發貨,且經平臺認定為商家責任的。
2. 商家店鋪內有2個及以上不同的商品,被消費者反饋為第三方平臺發貨。
3. 商家店鋪被處罰后未及時整改,又出現二次違規或惡意操作規避的情況。
4. 商家店鋪發生大量消費者投訴、媒體報道等負面輿論事件。
5. 其他小紅書認定的無貨源代拍,且影響面較大的商家。
簡單來說,是通過用戶舉報,平臺檢查以及社會新聞來進行認定的,根據無貨源商品的次數和社會面嚴重程度分為情節一般和情節嚴重,分別進行處罰。
同時無貨源的認定行為涵蓋面比較廣,基本上全部的無貨源行為,都包含在內了。
2)小紅書如何清退店鋪?
扣除店鋪分:小紅書有權視情節嚴重性,扣除店鋪分;情節一般的每次扣25分,情節嚴重的每次扣100分。
限制發布商品:指限制商家發布新商品或上架待售商品。
凍結商品:是指在一定時間內在搜索、導航、營銷等各項渠道對單個在售商品信息進行屏蔽。
限制店鋪流量:是指在一定時間內,對商家及其入駐店鋪在售商品在搜索、導航、營銷等各渠道展示結果中進行屏蔽。
限制參加營銷活動:指限制商家參加小紅書官方發起的營銷活動。
支付違約金:小紅書有權根據本規則及《小紅書店鋪服務協議》,在保證金中扣除一定金額的違約金。
清退店鋪:小紅書有權根據本規則及《小紅書店鋪服務協議》,停止與商家及其入駐店鋪的合作,下架店鋪內所有出售中的商品。
如商家違規行為給小紅書或任何第三方造成損害的,應承擔損失賠償責任。小紅書除有權對違規商品及店鋪采取相應處理措施外,還有權取消或收回商家獲得的不當利益(如有)、扣除商家店鋪資金,用以彌補小紅書或第三方的損失。
總結下,雖然小紅書不是發現一次無貨源就直接清退那么極端,但很明顯也只是暫時留一線,如果不及時改正,那么離閉店當真不遠了。
這套規則套入到無貨源商家里,無貨源商家店內的商品數量是非常多的,一般可以達到幾百件,上千件,1-2件商品不過只是其中的千分之一而已,如果賣了3件商品就被認定為情節嚴重,那么他們這種基本上可以直接關店了。
所以表面看似留一線,實際上這一線對于真正的無貨源商家是壓根沒留的,留的是一些普通博主想試試開店賺錢的。
但假設被誤判了,商家也可以通過申訴來解決,只不過申訴的條件是比較苛刻的,大多數無貨源商家想暗渡陳倉是不太可能的,申訴所需的材料,可以見上圖。
其次,這也不是小紅書首次對無貨源出手了,在此之前,6月的時候,小紅書也曾對“店群”進行了限制,高度限制了商品的上架數量。
當時我也發了朋友圈做了解讀,這種店群模式也是典型的流量變現邏輯,與小紅書的電商邏輯屬于背道而馳,也是非常傷害平臺體驗的,所以一定會被治理。
02
無貨源壞在哪?
為什么小紅書平臺要清退無貨源?無貨源和店群壞在哪里?我分析了一下,主要有三方面。
1)不是一手貨源,用戶體驗極差
無貨源本質上就是左手倒右手,自己做個中間商,對于產品的質量,產品的參數也完全沒有任何了解,一鍵搬運,一鍵上架,就是真實寫照了,能不能賣的出去,其實靠的是每天總有那么幾個人,在一千件商品里買那么幾個,靠的就是運氣,玩的就是流量夠大,總有漏網之魚。
但這種邏輯下,完全不是商品夠好,也不是靠內容帶貨能力強,所以對于平臺的用戶來說,無論是售前,還是售后都一定是極差的體驗,即便商家有心做好售后,也是無能為力的,上千的商品,還不一定多少個店鋪,哪顧得過來?
而且這一點也要說到價格體驗上,當下的用戶對于價格是非常敏感的,但是無貨源對于產品價格是沒什么優勢的,無貨源是在商品的正常售價基礎上額外加價,而不是在原售價基礎上分成,這就導致,用戶在小紅書花20塊錢買的水杯,可能在拼多多花15塊錢就能買到,你說用戶知道了氣不氣?
2)產品同質化嚴重,不利于電商發展
其次就是商品同質化很嚴重。
中國的消費品牌很多,但是互相模仿的情況也非常嚴重,舉個例子,你一搜水杯,可能前50名里,有40個水杯長得是差不多,雖然可能工廠不一樣,但是用戶可沒管那么多。
這種本就嚴重的同質化商品,在疊加店群模式,相當于一個商品復制了幾百份,上千份。
平臺Sku是多了,但都是重復的Sku,對于電商平臺來說毫無意義,對于用戶來說,商品反反復復,價格奇奇怪怪,還是選不到合適的商品。
其次,這還會導致商家端,劣幣驅逐良幣,好的原創獨家商品,Sku就一個,就算口碑評價再好,也會淹沒在汪洋的同質商品海洋里,這時候好的商家對于小紅書的持續精力投入會感到不值得,于是也就逐漸離開了,小紅書也需要保障優質品牌的權益才行。
3)產品低質,對平臺形象有損
第三,我認為很嚴重的一點是對平臺的形象有很大的損傷。
小紅書是一個生活方式平臺,但就用戶畫像來看,是偏年輕的,是偏向高線城市的,這種用戶對于產品的質量是有更高要求的,沒人想買低劣用戶,換句話說,這些用戶要性價比,但不是想要花更少的錢打水漂。
不過做店群或者無貨源模式的商品,卻大多數以低劣或者“白牌”商品為主,很好理解,大牌不讓搬,搬不了,價格上也沒優勢,能搬的也就剩小商品了,而是還偏向于日常細分類目的小商品,而且還是小品牌的商品。
所以當你在一個平臺里發現很多的商品都是低質量商品,你對這個平臺的形象也會大打一個折扣,以至于短期內的印象不可改變(就像很多沒接觸過小紅書的人,依然認為小紅書現在是一個美妝平臺一樣),這一點就很危險。
這三點,單看任意一條都對小紅書影響不小,三者疊加就更加恐怖了,小紅書也不得不治理,
只不過這個治理速度很快,從年初開始有不少小紅書店群培訓,再到現在嚴格治理還不到半年的時間,對比其他平臺是快了很多的,像拼多多早期的時候,大多數的商品也都是1688搬過去的,但拼多多對此的態度是比較緩和的,直到后期才開始逐漸的治理,可小紅書為什么不一樣,要治理的這么快?
03
小紅書的選擇
在我看來,小紅書并非一個純粹的電商平臺,而是一個社區產品,在早年剛起步時,大家在社區里聊的就是怎么買,買什么,根本就是為了買到“好東西”,所以電商業務作為社區中長出來的新業務,也要繼承著小紅書的原有基因。
這基因是什么?就是互相信任,互相幫助,買到好東西,而不是回過頭來,大家只要買就行了,不用管是什么東西,那就失去了小紅書存在的根本性意義。
所以對于小紅書來說,匹配的商品數量才是第一位的增長目標,單純的商品數量是排名很靠后的目標,甚至算不上目標。
這一點在小紅書的種種運營思路上都能看得出一些端倪,比如,董潔在小紅書直播火了之后,是有很多品牌希望能搭上這條船的,其中不乏一些大牌,但是這些大牌為什么找董潔呢?是因為董潔很火,流量很大,所以覺得一定能賣的好。
但在小紅書的邏輯下,產品必須契合,董潔必須認可,這是不可動搖的底線,而不是“大牌”“低價”一律上,所以拒絕了不少品牌的合作,在小紅書的邏輯里,真誠推薦第一位,賣貨只能排在第二位,這也說明,小紅書是在以通過犧牲利益的方式來換取用戶的認可和價值的
有些人會認為,小紅書這種做法是很矛盾的,既然要賣貨,又不放開了讓大家狂賣,而是畏首畏尾的挑著賣,是不是有病啊?
其實會這么理解的人,大多數也都是流量思維的商家,甚至可能不是小紅書原生用戶,而是看重了小紅書的流量,覺得是個紅利,可以“薅”一波的人,但小紅書也正是想拒絕這群人,因為他們會破壞小紅書的生態。
所以,如果你能理解這種邏輯,其實在小紅書是很好賣貨的,不用想著彎彎繞繞,開店群,上架N個產品,只需要做好產品,只需要做好內容,產品就自然賣出去了。
小紅書這種邏輯很像什么呢?
很像一個剛畢業的年輕人,懷揣著理想主義,莽莽撞撞,不相信這世界的一切真相,躺在小區的躺椅上,在滿是霧霾的天空里,抬頭看見了一顆星星。
像極了那年,在北京的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