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臺灣最具影響力的企業,臺積電的一舉一動備受島內外關注。自2020年5月,臺積電啟動在美國的建廠計劃,目前正趕工興建;日本廠區隨后開工,有望在2024年啟用;至于在德國的工廠,一般預料會在2025年至2026年之間完工投產。但臺積電的海外布局總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麻煩不斷。歸根結底,臺積電在美國的建廠計劃并不是單純從商業利益出發,而是美國與民進黨當局共同施壓的結果。
美臺兩邊互相指責
臺積電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的工廠于2021年動工,位于鳳凰城北郊,占地超過445公頃。最初計劃投資120億美元,2024年投產5納米工藝。不過,在美國的高壓政策之下,臺積電不得不在去年宣稱投資將增加到400億美元,工廠增加到兩座,其中一座工藝升級到4納米,另一座則將在2026年直接投產3納米。當初臺積電派遣上千名工程師攜家帶口前往,美國總統拜登還親自出席移機儀式,臺美媒體更是大肆報道。結果沒過多久,臺積電與美國廠的矛盾,就像連續劇般一出接一出上演。
今年7月,臺積電坦承美國亞利桑那廠因熟練裝機的人才不足,4納米制程量產時間將由原定的2024年年底延至2025年。董事長劉德音表示,須從臺灣調派經驗豐富的專業人員,培訓當地技術員工。結果引發亞利桑那州工會的強烈反彈,該州建筑業工會(BCTC)會長巴特勒稱,當地勞工40年來為英特爾建造和裝配晶圓廠,擁有技術及經驗,臺積電將建廠延誤歸咎于美國工人,只是想引進低薪工人的借口。BCTC是亞利桑那州最大工會之一,代表超過1.5萬名建筑勞工。他們已開始請愿,要求聯邦議員擋下這些臺灣人的簽證。
這一幕不禁讓臺媒回想起,臺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多次提到的美國工會問題——去年12月臺積電赴美設廠移機典禮(上圖)上,拜登高喊“工會回來了”,張忠謀7月在一場活動上坦言,當時聽到這句話覺得很刺耳。臺積電美國廠總裁哈里森受訪時解釋說,從臺灣派過來的工人負責安裝極紫外光設備,而美國很缺這類專精的工人。況且從臺灣找工人去美國工作,除了要支付公平的工資,還要負擔搬遷、住房與其他費用,成本反而更高。
但事情顯然不會這么容易就告一段落。8月4日,臺積電與亞利桑那州州政府簽署一項職場安全協議,為期兩年。臺積電同意接受該州對建筑工人高于聯邦標準的安全監督與審查。這些額外的安全措施包括對工人提高透明度、接受亞利桑那州職業安全與衛生局更密切的監督,以及加強對領班及全體員工的培訓。8月下旬,英美媒體又開始新一輪直指臺積電的操作。美國《商業內幕》稱,一名亞利桑那州工廠工人表示,臺積電工地安全違規現象很常見,有一次數百磅的重物松散地懸掛在工人頭頂上方,“這是很嚴重的安全違規行為”。他還提到,現場許多臺灣工人都穿著網球鞋而不是靴子,且沒有戴護目鏡或手套。另據英國《衛報》報道,內部人士透露,美國廠承包商管理層組織混亂,而且臺灣老板缺乏美國安全規范與法規的相關知識,“如果你不同意,他們就會威脅把你的工作轉交給別人”,但在現場卻從未見過負責推動或執行安全法規的人員。一名前臺積電員工告訴《衛報》,他們很多人都覺得臺積電只是嘗試著和工會打交道,目的在于取得《芯片法案》的補助,而美國只是擔心在與大陸關系緊張之際,需要有更多微芯片在美國生產。
對于美國工人的指責,臺灣輿論也不服氣。“怎么可能?”前“立委”蔡正元8月30日在節目上稱,臺積電不是“一般工廠”,有一律非常嚴格的管控。旅美工程博士徐紀高則認為,臺積電選址就是個錯誤,因為亞利桑那州位于科羅拉多河最下游,缺水缺工問題嚴重,但因美國要求其去鳳凰城,臺積電因此妥協。有評論稱,亞利桑那州除了土地便宜之外,其他硬件條件并不完備,先前動員來此的員工也在社交媒體上大倒苦水,不僅承諾的綠卡難以兌現,美國當地員工更難以接受加班文化,人事管理成本飆升。而且臺積電在巨額投資之外,申請美國補助卻面臨“難以接受”的苛刻條件。
在德國面臨更強勢的工會
美國廠的麻煩沒有解決,臺積電8月8日又宣布,與博世、英飛凌和恩智浦計劃共同投資位于德國德累斯頓的歐洲半導體制造公司(ESMC),提供先進半導體制造服務。ESMC總投資金額超過100億歐元,目標是在2024年下半年建廠,2027年底開始生產。臺“中央社”稱,屆時月產能約4萬片12英寸晶圓。籌備中的合資公司經監管機關核準并符合其他條件后,將由臺積電持有70%股權,博世、英飛凌和恩智浦各持有10%。臺灣青年聯合會理事長何溢誠分析稱,同樣是西方國家,在美國要掌控臺積電核心技術的當下,臺積電卻毅然決然轉頭向德國拋出了橄欖枝,很難說這不是在給美國使臉色。
不過德國現在技術工人相當缺乏,這也成了臺積電的一大難題。英國《金融時報》示警稱,臺積電在德國設廠將面臨勞力短缺問題。薩克森州經濟廳廳長馬丁透露,德國正面臨嚴重技能短缺和人口老化,預計工作年齡人口將在未來10年內減少20萬。德國《經濟周刊》8月31日稱,薩克森州經濟部長表示,英特爾在馬格德堡獲得10億歐元補助,臺積電在德累斯頓獲得50億歐元補貼,德國政府對這兩家芯片制造商的補貼,恐進一步加劇當地技術工人的短缺,使中型公司和初創企業備受沖擊。報道提到,德國正慶祝英特爾能夠在馬格德堡創造3000個就業機會,但問題是勞動力從哪里來?德國經濟研究所根據職業介紹所推斷出職位空缺數量,其中在薩克森-安哈爾特/圖林根地區,每100名失業人員就有252個MINT(數學、IT、自然科學、技術)類型職位的空缺,顯示這是一個巨大的技能和勞力需求差距。
第二大難題是工會。半導體設備業者分析稱,歐美工會態度強悍,將是臺積電海外擴產的最大變量。美國廠的事情只是前菜而已,接下來工作法規沖突像薪資福利、人事制度與24小時輪班等考驗接踵而來。臺學者劉佩真直言,臺積電赴美國建廠已有文化差異問題,未來在德國將面臨更強勢的工會。不過,臺積電德國廠采取合資模式,可與當地業者分擔風險。
“誰來拯救中小企業?”德國《圖片報》最近稱,德國給臺積電的補貼,是柏林和漢堡之間鐵路線改造成本的 50倍。“聯邦政府不能再代表大型外國公司的利益”,中小企業老板克里斯托夫·阿爾豪斯對《圖片報》表示。《圖片報》引用德國民調機構INSA的調查稱,47%的受訪者認為德國政府給臺積電的補貼是錯誤的,超過35%的支持者。
“該離開時就離開吧”
臺積電過去主要的芯片生產都在臺灣進行,境外的12英寸晶圓生產只有2016年獲批在南京設立的廠區。近年來,臺積電將產線延伸到美國亞利桑那州、日本熊本和德國德累斯頓3地,一舉形成橫跨歐、亞、美的全球布局。除了在美國和德國外,日本熊本廠即將在2024年正式啟用。熊本縣8月17日公布,預計未來10年將投入總額1140億日元用于當地基建,其中包括建設新鐵路、道路與確保半導體制造過程中所需的大量水源等項目。
值得關注的是,臺積電德國廠還沒建,就已在當地引發爭議——在德國設廠多年的芯片代工大廠格羅方德因不滿德國政府對臺積電的巨額補貼,揚言將向歐盟提出申訴。格羅方德法務長艾薩在接受德國《明鏡周刊》采訪時稱,補貼就像是“用類固醇喂養最大一只老虎”,只會增強臺積電在全球半導體產業的勢力。格羅方德已向歐盟執委會提出異議,要求負責競爭的部門審查對臺積電的補助是否合法。報道稱,格羅方德在歐洲最大生產基地也位于德累斯頓,并在當地建廠長達25年,然而其所獲得的補貼卻不及臺積電的一半。
臺灣《商業周刊》稱,臺積電的競爭力有很大一部分來自臺灣勞工,而美國勞工薪資不但較高,又不愿意加班,“這就是全球化的代價”。臺積電在全球建立新廠,很可能造成臺積電未來的毛利率進一步下降。資深媒體人陳鳳馨對于臺積電和亞利桑那州政府簽署職場保護協議感到震驚,內容隱含著“亞利桑那州政府認為臺積電是個壞老板,所以要為了當地工人好好監督”。她表示,臺積電目前在美國陷入困境,主因是美國政治太過復雜,所以才掉入“死亡陷阱”。
臺灣前“經濟部長”尹啟銘撰文稱,臺積電赴美投資完全是為了配合美國的政治和經濟利益,不僅未能得到應有的協助,卻得如此屈膝卑躬地應對各方需索和強悍態度對待,“不禁要呼吁臺積電:該離開美國的時候就離開吧!”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副院長張文生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臺積電在美國建廠,是美國方面的要求,而臺灣方面從一開始就是不情不愿的。然而這種做法并不符合真正的市場規律,是美國希望控制核心技術而產生的政治需要,而美國的政治期待和臺灣民眾、臺積電,是有矛盾的。
不過,臺積電真的能“離開”嗎?張文生認為,美國不太可能輕易讓臺積電就此放棄在美國建廠,一定會試圖讓它在美國形成產業鏈。與此同時,民進黨當局又“有求于美國”,還是會在這種矛盾之下繼續建廠。“臺積電還是帶有我們東方企業的管理思維”,這樣在這種不情愿的情況下建設,臺灣承包商和臺灣的技術工人也面臨嚴重的水土不服,自然就會麻煩不斷。
【來源: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