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周末,一則瑞幸聯名茅臺推出咖啡產品的消息頻頻見諸媒體,也引發了市場的關注。特別是瑞幸官方接連不斷的推出預告海報,茅臺標志性的紅白配色和53度的標識,加上38元打對折的到手價,以及瑞幸CEO郭瑾一的“明天見”,讓這款聯名產品吊足了市場的胃口。
9月4日一早,筆者第一時間買到了這款醬香拿鐵,口感上依然是拿鐵咖啡為主,尾部帶有一點點醬香白酒的余味。瑞幸和茅臺為了這款產品可謂做了準備充分,茅臺風的貼紙,紙杯套,以及“美酒加咖啡 就愛這一杯”的宣傳語,讓產品頗為吸睛,盡管是周一早晨,現場門店訂購者卻并不在少數。
從配料上看,這款醬酒拿鐵更應該理解為是一款醬香白酒風味的咖啡。為了方便制作,瑞幸咖啡使用了添加飛天茅臺的厚奶作為原料,現場并沒有茅臺產品出現,最終產品酒精度也低于0.5度。厚乳則是由寧夏塞尚乳業生產,其也是目前國內乳品深加工領域的“獨角獸”。
應該說茅臺和瑞幸聯手算是一次成功的商業營銷合作。作為各自賽道的頂流品牌,雙方也是各取所需。
茅臺所看重的是瑞幸咖啡自帶流量,且擁有海量的年輕消費群體,通過合作意在擴大自身在年輕消費群體中的品牌影響力,并可以借助產品口味來觸達部分潛在的年輕白酒消費者,銷售業績反倒是無關輕重。
如果單純從生意的角度,今年上半年貴州茅臺的銷售凈利率高達53.7%,市場上更是一瓶難求,而瑞幸咖啡今年第二季度的銷售凈利率不過16%,把貨源緊俏的飛天茅臺酒加進咖啡里,怎么看都不如直接銷售來得更合算。
對于瑞幸咖啡而言,今年第二季度單季剛剛斬獲62億收入,同比增長了88%,并大賺10億凈利潤,近期借著6月開始的9.9元的感恩促銷活動,瑞幸咖啡正試圖擴大與其他競爭對手的差距。而與茅臺的合作則是一次成功的市場營銷活動,將公眾對雙方聯名產品的獵奇心理,轉化成為實際銷量。
事實上,近年來白酒企業拉上其他知名消費品牌做聯名,已經成為一種行業現象,特別是茅臺等高端白酒品牌更愿意試水這種“白酒+”模式,在咖啡、冰淇淋、巧克力,甚至是香水等品類上,都能見到知名白酒品牌的身影。
在業內看來,白酒企業如此急于跨界破圈,目的是要打造與年輕人溝通的新平臺,其背后則是一種對失去年輕消費者的擔憂——隨著消費代際的更替,國內酒水消費正在快速多元化,而白酒已經不再是新一代消費者的“心頭所好”。
里斯戰略定位咨詢此前公布的《年輕人的酒》報告顯示,僅有11.2%的年輕人喜歡酒精度在30度以上的酒,而在年輕人的酒飲選擇中,白酒只占13%,排名在葡萄酒、果酒、威士忌和啤酒之后。
作為典型的信息不對稱產品,高端白酒的價值也大多是通過社交價值體現。高端白酒通過長期的品牌運作和價格體系打造,已經形成了明確的價格認知,這一價格認知又和社交價值相關聯。就好比宴席上出現了茅臺、五糧液,酒的價格入席者大都心里有數。
但隨著新一代消費者的崛起,他們對白酒的感情并不深刻,對白酒刺激的口感和飲后反應,甚至對傳統的酒桌文化都不感冒,這也動搖了白酒價值的信仰基礎。
而白酒也一直缺乏與年輕消費者的有效溝通方式。
近年來,白酒品牌在年輕化上不斷嘗試,從青春小酒,到白酒雞尾酒化,再到白酒低度化,甚至改變飲用方式夏天白酒冰飲等,而新一輪“白酒+”嘗試無疑是截至目前效果最理想的。
但從另一個層面上看,固然“白酒+”很熱,但白酒年輕化也要避免僅僅局限于營銷秀的層面。
“白酒+”借用的是其他消費品賽道的平臺,所謂親近年輕消費者,也并非依靠的是白酒元素,而是咖啡等消費品本身。
雖然短時間熱鬧異常,但熱鬧背后,“白酒+”是否會再次上演青春小酒的尷尬——年輕的消費者被青春小酒獨特的品牌營銷和呈現方式所吸引,但這股消費熱情止步于依然傳統的產品設計、口味和消費體驗,無法化聲勢為勝勢。
而且高端白酒的價值邏輯多數是社交價值大于產品價值,就算年輕人從此對白酒產品重燃興趣,拋開產品口感不論,上千元甚至數千元一瓶的高端白酒,對于追求自我愉悅的年輕人,又有多少價值認同?
一代人終將老去,總有人正年輕。筆者以為,“白酒+”的確是一種和年輕人有效溝通的方式,但對于知名白酒品牌而言,如何創造一款適合年輕人的產品,或許來得更為緊迫。
【來源:第一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