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英偉達掌門人黃仁勛提出“算力就是新的馬力”之后,算力將替代馬力和扭矩等機械化參數并成為衡量汽車產品力重要標準,這一論調已逐漸被行業接受。
曾幾何時,高通8155座艙平臺一經問世便被稱為“車規級芯片天花板”,也成為衡量一款智能車科技水平高低的標尺。
當進入2023年“智能汽車3.0時代競爭元年”節點后,配置內卷再上一個臺階。就在8155大規模上車量產落地之際,高通8295芯片呼聲大震,已在汽車機器人極越01上首發并將于年內交付,同時零跑、智己等其他車企也紛紛跟進。
先進的5nm工藝、8倍于8155的恐怖算力,將如何賦能智能汽車,極有可能顛覆我們目前對智能汽車的想象。
有業內人士猜測,搭載高通8295、35.6英寸大屏、全離線語音、高階智能駕駛的極越01或將是30萬級別的又一“黑馬”。如果極越01能夠殺入30萬以內,那將讓本已內卷的車市競爭更加激烈。
從馬力到算力,芯片如何成為汽車的核心競爭力?
在中國新能源市場,消費者對智能化的偏好程度遠超預期。據第三方市場調研機構君迪J.D.Power調查數據顯示,汽車的智能化能力,已經成為中國消費者購買決策中排名最高的要素。
這一點也深刻影響了車企的動作,像曾經作為智能化跟隨者的理想,也在業務基本盤穩定之后,開始在今年大舉加碼智能化。而更多的車企其實表現出了刻骨的“智能焦慮”,大干快上升級芯片便是其一。
這一變遷的背后,是汽車競爭邏輯的變化。在真正的智能車時代,汽車的智能化能力比拼已經不再只是大屏酷炫,還有大屏背后的“算力”,和基于超強算力所實現的功能。
高通在智能座艙領域的表現,正展示出如同在智能手機芯片領域的統治力。通過第一代驍龍602A平臺和第二代驍龍820A平臺完成探索后,在第三代座艙平臺驍龍8155A上實現了業績爆發,并牢牢占據了智能汽車座艙芯片核心地位。
毫不夸張地說,在當今智能汽車市場,如果沒有8155的支持,座艙系統將極大減少對潛在車主的吸引力。而車企“言必稱8155”的景象,也像極了智能手機時代爭搶高通芯片首發機會的舊事。
而正如前文所說,算力增長接近8155的8倍的8295芯片,即將在汽車機器人極越01上進行交付。
顯然,如果一款智能車型能夠首發搭載全新一代的高端芯片,那么意味著這臺智能車本身具備科技領先性。其次,對于廠家來說,首發搭載“搶”出更多時間優勢,可以提前競爭對手進行智能化功能研發創新,為車型留出更多智能化的擴展空間,讓智能車上市即領先。
那么,8295芯片將如何賦能智能汽車?行業超前的超大算力真的能破解所有車企的“智能焦慮”嗎?
同一芯片也能天差地別 智能汽車的“算力調校”為何如此重要?
在智能汽車時代,算力、算法和數據是構成汽車智能能力的三個關鍵因素。如果汽車的機械架構是車輛的“骨骼”,那么數據就可以被稱為“血液”,算法是“大腦”,算力是“肌肉”。幾大元素相互配合,才能構成一款優秀的智能汽車。
也就是說,汽車的智能化能力,除了越大越強的“算力”,還與數據、算法、以及整車素質密切相關,尤其是算法能力。
如果智能汽車的核心數據缺失、算法落后,又或者其它智能硬件存在短板,即使擁有高達1000 TOPS的“暴力算力”,也不能稱之為一款真正的智能車,而只能是一個“肌肉發達頭腦簡單”的怪物。(TOPS為是計算機的算力單位,1TOPS 代表處理器每秒鐘可進行一萬億次計算)
一句話,只靠算力,堆不出真正的智能汽車。換言之,高算力芯片是個好東西,但它就跟參考資料一樣,不是買的多,學習成績就會越好。如果車企本身沒有軟件能力等相應智能支撐,即使是使用同一款芯片,也只能是產生大量被浪費的“無效算力”。
近幾年,傳統主機廠不斷加大智能化投入,為了匹敵新勢力也交了不少“學費”,但受限于其根深蒂固的傳統屬性、薄弱的軟件能力,智能化轉型的效果雖有所起色,卻也顯得“步履蹣跚”。
比方說某自主大廠旗下車型雖然搭載了目前頂級的8155芯片,但依然存在操作卡頓、應用匱乏、打開時間慢、分辨率低等情況,座艙的實際智能體驗并不能讓人滿意,更談不上領先。
《品駕》甚至報道,大部分車企其實都是在“浪費”高通8155芯片,連最基本的流暢度都還沒有做好,別說充分發揮8155的潛力,可能用上一代的820A都顯得多余。在這情況下,多數車企官宣搭載8155其實是在打“廣告牌”。
盡管如此,但并不是說過分追求車載芯片算力的觀點需要被批判。畢竟,智能汽車如果沒有算力這一“肌肉”,也就根本談不上智能。
那么,該如何讓發達的“肌肉”爆發出應有的力量呢?當然是靠聰明的“大腦”。
就拿首發搭載高通8295芯片的汽車機器人極越01來舉例。實際上,上文對智能汽車的擬人化比喻,也和汽車機器人養成理念如出一轍。
在汽車機器人的產品理念中,高度智能的汽車機器人共分為“大腦”、“神經”、“軀干”三部分。其中,智能駕駛和智能座艙相關能力是“大腦”,智能化架構JET則是它的“神經網絡”,整車結構和動力總成為“軀干”。
JET智能化架構是造就汽車機器人形態和能力的底層基礎,它能實現“全域融通”,相當于打通了任督二脈,最大化利用8295的超高算力。另外,算法的基礎決定了“大腦”的聰明程度。極越01智艙和智駕都有著百度AI、Apollo的算法賦能。百度AI已經有了10余年的研發積累,而Apollo本身也是L4級的自動駕駛算法。
那么帶來的效果,比如說超流暢的交互體驗、超細膩高清的視覺感受、低至500ms識別速度的離線語音,甚至在智駕系統失效的時候高通8295還能進行接管,充分保證安全。
傳統車企無一例外在卯足勁智能化轉型,新勢力也在大把燒錢投智能化研發。平心而論,幾乎沒有一家車企具有10年的AI技術積累,缺乏強大的AI算法是許多車企沒法把芯片算力充分發揮出來的原因之一。
通過對8155和8295的應用對比,我們發現下一代智能汽車對芯片算力使用的底層邏輯。究其根本,產品要面向用戶,如果只是一味強上高算力芯片,卻沒有發揮算力價值的AI能力,則只能在無形中讓用戶徒增購車成本。
對其后使用8295芯片的車企而言,修煉好AI“內功”,上好算力使用這堂“必修課”,將高算力芯片的潛力最大化挖掘并標配,才能實現真正的科技普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