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者 | 陳峻
審校 | 重樓
自 2009 年比特幣問世以來,區塊鏈技術已經有了長足的發展。雖然比特幣和以太坊等第 1 層區塊鏈仍然是最主要的網絡,但第 2 層的擴展解決方案正在成為潛在的挑戰者,特別是在去中心化金融(Decentralized Finance,DeFi)市場中。可以說,數字資產生態系統,在替代區塊鏈網絡方面,已并不缺乏多重選擇。
第 1 層和第 2 層區塊鏈有何區別?
就上下文而言,第 1 層是指區塊鏈網絡的核心基礎設施,也稱為 "主網"。在這類區塊鏈中,基礎層(第 1 層)充當了主網絡,能夠最終完成交易,以及諸如以太坊智能合約區塊鏈等各個鏈上流程(on-chAIn processes)。
第 1 層區塊鏈雖然安全,但有著自身的缺點。其中,最明顯的就是可擴展性問題。而這正是第 2 層需要解決的問題。
第 2 層基礎設施建立在第 1 層區塊鏈的基礎之上,通過引入額外的一層來提高交易的吞吐量。我們可以將第 2 層解決方案視為次級框架。這是因為它們承擔了交易的執行功能,從而減少了基礎層的網絡擁塞。
盡管如此,第 2 層擴展解決方案也有其缺點:它們不如第 1 層區塊鏈安全。
第 1 層區塊鏈的現狀
根據Coingecko(一種數字貨幣)的數據,第 1 層區塊鏈的總市值目前為 8110 億美元,其中比特幣以 5240 億美元的市值獨占鰲頭,以太坊以 2020 億美元緊隨其后。市值排名前十的第 1 層區塊鏈還包括 Binance 的 BNB 鏈、Cardano 和 Avalanche。
為了進一步比較這些第 1 層生態系統的性能,我們可以將它們分為三類:比特幣、以太坊、以太坊的挑戰者,其中包括:BNB、Cardano、Solana、Avalanche、以及Aptos和Sui等較新的第 1 層產品。
比特幣
比特幣也被戲稱為 "數字黃金",其市值一直位居第 1 層區塊鏈生態系統之首。其主要因素在于,比特幣已被作為 "世界上最堅硬的資產"的價值主張。在過去十年中,比特幣的表現優于納斯達克指數和黃金。2011 年至 2021 年期間,比特幣的回報率為 230.6%,而納斯達克指數和黃金的回報率分別為 20% 和 1.5%。
盡管比特幣是更大投資領域的寵兒,但是其區塊鏈在生態系統發展方面已落后了。與第 1 層的智能合約區塊鏈網絡不同,比特幣的大部分鏈上活動都是圍繞著數字交易進行的。而為了提供一個更為清晰的視角,比特幣的區塊鏈目前僅支持 7 個協議,而根據 DeFi Llama 的統計,以太坊已擁有超過 1800 個協議。
Bitcoin Ordinal--是過眼云煙、還是大躍進?
2023 年上半年,比特幣的區塊鏈網絡活動因Bitcoin Ordinals(Bitcoin交易中一種保存的交易類型)而大幅增加。這是比特幣區塊鏈新添加的協議,允許用戶自行鑄造 NFT(非同質化代幣)。沙丘分析公司(Dune Analytics)的最新數據顯示,目前有超過 2700 萬個Bitcoin Ordinal Inscriptions,所有這些都是在 2023 年鑄造的。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盡管Ordinals可能為比特幣區塊鏈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批評者認為,由于它們占據了太多的區塊空間,因此導致了網絡費用的增加。另一方面,其支持者則更關注Bitcoin Ordinals會如何擴大比特幣區塊鏈的價值,而不僅僅是支持交易那么簡單。
當然,從最新的統計數據來看,比特幣普通合約究竟是過眼云煙,還是將繼續存在,仍值得商榷。根據DApp Radar(一家全球領先的區塊鏈數據分析平臺)的數據,Ordinals NFT交易量和銷售量都驟降了 95% 以上。
來源:DApp Radar
以太坊
以太坊區塊鏈在過去一年中也取得了重大進展。最值得注意的是,在 2022 年 9 月進行的合并中,這個第 1 層區塊鏈成功地從工作證明(Proof-of-Work,PoW)遷移到了權益證明(Proof-of-Stake,PoS)共識。此外,2023 年 4 月,通過上海升級,以太坊最終實現了權益提取(staking withdrawal)。根據Nansen公司的數據顯示,此后,ETH (以太坊)的權益已從升級時的 1800 萬增至 2600 多萬。
但更重要的是,如下圖所示,以太坊保持了其作為領先的 DeFi 區塊鏈的地位,而其他第 1 層和第 2 層鏈的活躍用戶數量卻都在下降。
來源: Messari
值得注意的是,以太坊的區塊時間(即,區塊之間的平均時間)目前僅為 12 秒,而比特幣的平均時間為 10 分鐘。因此,每小時的平均交易量也存在著顯著差異,以太坊的平均交易量為 42,000 次,而比特幣為 17,900 次。
第 1 層區塊鏈的以太坊挑戰者
目前,在提供替代智能合約環境的第 1 層鏈上,盡管去中心化金融(DeFi)市場正在火熱地蓬勃發展中,但尚無一家能達到預期的效果。不過,在這一細分市場中,也有一些值得注意的趨勢:
- BNB 鏈可被認為是第三大第 1 層區塊鏈。其市值達 340 億美元,目前承載著 600 多個協議。
- Tron 正在迅速崛起,并且已成為了穩定幣(stablecoin)交易的第 1 層區塊鏈。目前,其日活躍用戶超過 120 萬。
- 雖然Solana 和 Avalanche 的用戶數量在持續下降,不過前者正在取得根本性進展,而Shopify 最近也整合了 Solana Pay。
- 新一代的第 1 層區塊鏈 Aptos 和 Sui 已在 2023 年上半年占據了主導地位。其中,Aptos 原生 APT 幣的表現明顯優于其他智能合約代幣。
來源: The Block Research
第 2 層擴展解決方案的當前市場洞察
如前所述,第 2 層擴展解決方案旨在解決 Vitalik Buterin 曾提出的區塊鏈三大難題:區塊鏈網絡應同時具備可擴展性、去中心化和安全性這三大核心功能。總體而言,第 1 層區塊鏈網絡是去中心化的、安全的,但它們的可擴展性不高。相反,第 2 層區塊鏈具有一定的可擴展性,但需要依賴于第 1 層鏈的高級安全功能。下面,讓我們深入了解一下第 2 層擴展生態系統的一些發展情況。
仍是滄海一粟
據Coingecko稱,第二層區塊鏈網絡的總價值鎖定(total value locked,TVL)已達37.8億美元。與所有 DeFi 協議的總 TVL(380 億美元)相比,這一數字相對較小。當然,值得注意的是,以太坊已占較大份額,高達 57%。
不過,從好的方面來看,第二層擴展解決方案的唯一地址數量,在過去的一年中持續增長,目前已記錄了將近 250 萬個唯一地址。此外,盡管存在宏觀和特定行業的不利因素,但是第 2 層區塊鏈的月用氣量(monthly gas usage)仍一直居高不下。
來源:Coinbase Research
與EVM 兼容的樂觀和零知識卷積
雖然樂觀(Optimistic) 和零知識卷積 (Zero Knowledge Rollups) 的運營時間還不到一年,但是由于這兩類第二層擴展解決方案與 EVM(以太網虛擬機) 兼容,這就意味著它們可以在處理交易的同時,無縫地利用以太坊區塊鏈來確保安全。據此,它們正在逐漸顛覆 DeFi 市場。如果您需要深入了解,請參閱--https://bitcoinglobalmacro.com/blog/optimistic-vs-zk-rollups-a-deep-dive-into-ethereums-layer-2-scaling-solutions/?ref=hackernoon.com。
從數字上看,Alchemy 公司最近的一份報告顯示,樂觀生態系統中的開發者數量在過去一年中增長了 205%。同時,隨著最近建立在樂觀基礎上的世界幣(Worldcoin)被熱炒,樂觀卷積的 TVL 在一個月內增加了超過 6.92 億美元。
資料來源:The Block Research
zKSync Era
值得注意的還有今年早些時候才上線的 zKSync Era。zKSync 在最初被推出時,并不支持智能合約功能。然而,隨著 zKSync Era的升級,該第二層擴展解決方案已能以更快的速度、更低的成本,支持所有的以太坊功能。
如下圖所示,自推出以來,zKSync Era 平均每月能夠收取 590 萬美元的交易費,并平均保留了 41% 的凈成本。
來源:Galaxy Research
Base:新入局者
作為第二層區塊鏈生態系統的最新成員,Base是由Coinbase在OP(Optimism)棧上構建的一個L2層級。根據 DeFi Llama 的數據,截至目前,Base 已是第 4 大第 2 層區塊鏈生態系統,其TVL 為 3.48 億美元,且已托管了 97 個協議。當然,其最引人注目的成就莫過于已成為了最快達到 10 萬用戶大關的 L2,而且是在其推出的 56 天之內完成的。
來源:Token Terminal
如上圖所示,其中有幾個因素助長了該過程,例如: Coinbase 對該項目的參與、最近在加密貨幣社區掀起的名為 Friend.tech 的 DApp狂潮,以及像 Circle 之類的老牌加密貨幣機構所表現出的興趣(即,Circle 將在 Base 上推出其原生的 USDC 穩定幣)。
小結
綜上所述,如今第 1 層和第 2 層區塊鏈格局已明顯地擴展為一個支持去中心化金融(DeFi)和非同質化代幣(NFT)的強大生態系統。不過上文提到的各種針對區塊鏈的創新正在暗流涌動,正在或多或少地給區塊鏈帶來不同的影響和價值。這種動態格局也證明了區塊鏈技術的無限潛力。
譯者介紹
陳峻(Julian Chen),51CTO社區編輯,具有十多年的IT項目實施經驗,善于對內外部資源與風險實施管控,專注傳播網絡與信息安全知識與經驗。
原文標題:Current Trends and Developments in Layer 1 and Layer 2 Blockchains ,作者:Ulrik Lyk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