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消費者需求的變化,當下,直播帶貨已成為一種新型的消費模式。然而,近來直播帶貨“翻車”現象可謂層出不窮,已有多位百萬、千萬級別粉絲量的網紅自媒體賬號先后被封禁。在“人人可做直播”的年代,主播需要有哪些職業能力,直播如何才能走得更長遠,更健康地發展,日益成為人們思考和討論的熱門話題。
縱觀這些被封的直播賬號,有的是因為被舉報存在違法行為,有的是捏造虛假事實,還有的是因為“編造劇本進行擺拍直播”……林林總總,大多是為了流量踩了“紅線”。“一夜爆紅”的互聯網神話,一度催生了“流量至上”的觀念,一部分主播面臨誘惑,干脆鋌而走險,將直播看作“聚寶盆”,將粉絲當成“搖錢樹”,或虛假宣傳偽劣產品,做“一錘子買賣”;或為了追流量博眼球,不斷滑向低俗化庸俗化,不惜以誤導消費者為代價謀取暴利。
然而,不管技術如何迭代、形式如何更新,誠信經營、為消費者提供優質商品和服務是“硬道理”,也是直播行業健康發展的前提與基礎。越來越多的案例,正在倒逼平臺進行完善和升級,制止損害消費者權益的行為。比如,對單筆打賞的最高額度和頻繁打賞的行為進行一定的限制;對于打賞人是否為未成年人,借助人臉識別技術進行甄別等。近日,中央網信辦發布《關于加強“自媒體”管理的通知》,從嚴防假冒仿冒行為、加強信息真實性管理等13個方面,對加強“自媒體”管理提出了明確要求。
心懷粉絲、尊重粉絲、服務粉絲,是一名帶貨主播應有的素質。被流量裹挾,片面追求“效益”,不能柔性地尋找共鳴點或共同話題,甚至以居高臨下的姿態“俯視”粉絲,“翻車”往往只在瞬間。9月10日,頭部主播李佳琦直播帶貨時,不耐煩地“教育”網友不要嫌貴:“這么多年了工資漲沒漲,有沒有認真工作?”引得評論區一片聲討,網友紛紛取關。曾經,李佳琦是“草根”主播,以言行舉止接地氣、處處為消費者著想贏得了廣泛的喜愛和信任,但一旦脫離了消費者,作為主播的優勢也就不復存在。日前,有電商公司授權大量小號進行“切片帶貨”,對一次直播的內容進行剪輯后循環播出,只為了增強曝光度,提高銷量;更有主播們通過AI換臉,“變身”明星直播帶貨。直播不用到場,只需出段視頻,平添了虛假宣傳的風險;僅僅只是賣貨,沒有情感交流和深度內容,讓消費者對于直播帶貨的詬病越來越多。
實際上,直播帶貨時代,主播與消費者不再僅是單純的買賣關系,許多頭部帶貨主播發展至今,獲得超強的人氣和流量,儼然形成了個人IP。作為有影響力的公眾人物,主播更應該承擔起社會責任,自律自重,以良好的道德和優質的內容獲得觀眾的認可。
嚴格的商業目標、高流量驅動的系統,讓當下的直播容易陷入雷同、直白、單調的怪圈。這些現象對主播而言,其實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回想直播帶貨的初期階段,很多消費者往往都是因為喜歡某主播的個人風格而產生觀看興趣,繼而因為支持或信任而買貨。相比于夸張的表演、聒噪的環境和種種“套路”,將主播的人格魅力融入內容,貨真價實地為大家帶來別樣的生活視角、觀點理念、審美體驗的直播,才是觀眾所需要所喜愛的。最近,京東前副總裁、漸凍癥患者蔡磊和其妻子段睿,為籌集資金早日攻克漸凍癥,選擇直播帶貨。在現實困境面前,他們始終保持樂觀積極,希望在蔡磊生命的倒計時刻為社會做出貢獻。這樣的主播,讓普通人感受到生命的可貴,愛情的偉大,感知不屈不撓、追求卓越、敢于創新的精神,傳遞著一種溫暖和力量。
其實,隨著大眾審美水平和求知欲的不斷增長,對于帶貨套路早已“見怪不怪”。在介紹產品的同時,不斷輸出技能和文化,持續提升內容質量,才不失為走出“漲粉難題”和“掉粉困境”的直播妙計。當下,一些科普類主播,巧妙地將科學文化知識融入產品賣點,山川湖泊、天體行星、人情世故無所不包,讓粉絲在“買買買”的同時豐富精神文化生活。一些非遺文化主播,專注打造“在場感”,一雙巧手把直播間變成課堂,發揮傳遞知識、傳授技藝的價值。一些電商主播,深入田間地頭,在帶貨農產品的同時自然地展現田園生活,滿足大家對故土的眷念,吸引人們主動了解鄉村文化。
從直播“翻車”的社會輿論里,直播們應該獲得怎樣的反思?期待直播回歸理性,主播回歸個性,在直播中吸收知識文化、融入人文精神,在自身升級迭代的同時重構消費邏輯,不斷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吳雨陽
編輯: 姚依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