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商出海,摘取勝利果實
阿里、拼多多、抖音和SHEIN等電商巨頭們一起卷向了海外,在廣闊的全球市場里探索更大的增長。
日前,拼多多交出了一份遠超市場預期的財報,在競爭對手都開始卷起低價時,拼多多依然實現了營收和凈利的高增長。
2023年第二季度,拼多多營收522.81億元,同比大增66.3%,凈利潤131億元,同比增長47%,遠超市場預期的436.79億營收和87.63億的凈利。
(拼多多2023Q1財報數據概述。圖源:有數)
再看具體的業務收入,拼多多核心電商廣告收入379.3億元,同比增速50.4%;傭金收入(包括主站的支付、傭金收入,和多多買菜、Temu業務收入)達到143.5億,同比增速130.8%,比市場預期的111億高出超32億元。
雖然拼多多沒有披露各個口徑的具體表現,但業內分析后一致認為,除了主站抗住了對手帶來的壓力,維持住了增長優勢之外,跨境電商業務Temu也是拼多多二季度表現遠超市場預期的主要因素。
在美國穩住了優勢后,Temu從2月開始加快了擴張的步伐,截至 6 月末,Temu已經在20多個國家和地區上線了站點,并且在第二季度首次進入全球下載榜前十。而據調研機構估算,二季度Temu的GMV規模大概在20-25億美元左右,大約創造了3億美元(約21.6億元人民幣)收入。
無獨有偶,另一邊,阿里的海外電商業務也貢獻了亮眼的業績,成為了阿里新的增長引擎。
阿里財報顯示,2024財年第一季度(自然年2023年第二季度),阿里營收2341.56億元,與上年同期的2055.55億元相比增長14%;凈利潤330.00億元,與上年同期的凈利潤202.98億元相比增長63%。
其中,阿里國際數字商業集團收入221.23億元,同比增長41%,是六大業務集團中增速最快的集團。報告期內,阿里國際商業零售業務收入為171.38億元,同比增長60%;速賣通、Lazada、Trendyol均獲得了強勁的增長,訂單總量同比增長約25%。
(2023年Q2阿里六大業務集團營收。圖源:阿里財報)
除此之外,SHEIN也在之前傳出了捷報,今年上半年, SHEIN的凈利實現了歷史新高。與去年下半年相比,SHEIN今年上半年的銷售額增長加速,利潤也有所提升。
這股由中國電商巨頭們組成的“神秘力量”,野心勃勃地想從亞馬遜等巨頭口中搶食,瓜分全球電商市場。
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一齊出海的跨境電商巨頭們,在實踐中不斷摸索最契合的打法,想要獲得更大的增量。
拼多多的“二號人物”顧娉娉,與黃崢等人一起在國內創造了拼多多低價電商神話后,又帶領團隊將多多買菜新業務發展至行業第一,這支在多場戰役中積累了豐富運營經驗的精銳團隊,如今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跨境電商業務中。
去年9月上線的Temu,憑借著極致的低價和大手筆的營銷,成功打開聲量,開始了迅猛擴張。不到一年的時間,Temu就進入了亞洲、歐洲、北美、拉美以及大洋洲等諸多國家和地區,下載量突破了1億次。
(截自Temu網站)
財報顯示,二季度,拼多多銷售及市場推廣開支為175.42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55%,同時毛利率較上一季度下降 6.19%至 64.25%。這里面就包含了拼多多對Temu的巨額投入。
而在財報電話會議中,拼多多財務副總裁劉珺提到,“在當前的階段,我們并不關注Temu單獨的財務指標,我們希望在全球不同的市場,通過Temu平臺為消費者帶來更好的購物體驗,同時提供更優惠的價格。”
因此,可以預見,低價和公域營銷依然會是Temu的主要打法。不管是拼多多主站的穩定增長,還是Temu的突飛猛進,都說明了低價是亙古不變的利器,這場低價風暴能帶來多大的能量,我們且拭目以待。
阿里海外業務的迅猛增長,同樣離不開掌門人蔣凡的功勞。蔣凡上任后,用了半年時間走訪調研各個市場,將業務進行了區分,確定了跨境+本地模式的打法。
成立十幾年卻一直不溫不火的速賣通,在蔣凡的帶領下重新進入快速增長軌道。
去年年底,速賣通推出了全托管新業務,并在今年2月上線了售賣全托管商品的“CHOICE 頻道”。截至今年3月,速賣通的訂單便同比增長超過 50%,韓國的增速甚至超過 100%。
雖然速賣通是一個定位全球化的平臺,但在發展的過程中,速賣通有意避開亞馬遜等巨頭強勢的市場,重點深耕新興市場。
根據Statista公布的速賣通全球國家市場滲透率排行榜,在所有市場中,歐洲和拉美是速賣通滲透率最高的兩大市場。其中,西班牙和荷蘭是速賣通滲透率最高的兩個國家。
(速賣通全球國家市場滲透率排行榜,圖源:Statista)
除了速賣通,阿里海外電商C端業務還有Lazada和Miravia兩張王牌。
深耕東南亞市場的Lazada曾是東南亞第一大電商平臺,但被阿里收購后,由于頻繁的高層變動和水土不服,Lazada錯失了先機,最后被Shoppe反超。
蔣凡接手后,對Lazada的管理團隊、服務、營銷推廣等環節都進行了本地化調整,雖然還未能收復“失地”,但Lazada的訂單量恢復了增長,變現能?持續改善,虧損也大幅收窄。
而Miravia則是阿里去年推出的歐洲本地化電商平臺,主要面向的是中高端市場,和速賣通形成了優勢互補。數據顯示,今年3月,Miravia的下載量超過SHEIN,在西班牙購物App中排名第一,速賣通排名第三。
都說背靠大樹好乘涼,在跨境電商交易鏈條中,物流是最復雜的一個環節,和跨境巨頭相比,阿里最大的優勢在于其擁有菜鳥這一物流利器。
和阿里電商業務一齊出海的菜鳥物流,經過多年布局已經躋身全球四大跨境物流網絡之一,能為阿里跨境電商業務提供有力支撐。
今年,速賣通還聯合菜鳥推出“全球五日達”國際快遞快線產品,從重點國家市場開始,逐步讓跨境包裹實現5個工作日送達,為消費者帶來極致的履約體驗。
(圖源:2023全球智慧物流峰會)
另一邊,增速逐漸放緩并且面臨眾多對手追趕的SHEIN,也在不斷求變。
在巴西進行了多個月的試運營后,今年5月,SHEIN正式推出了平臺模式 SHEIN Marketplace。目前,SHEIN已經在美國、巴西、墨西哥上線了平臺模式,并將擴展到歐洲,逐步鋪向全球市場。
除此之外,SHEIN還將更多的目光轉向了線下,雙管齊下尋求增長。
此前,SHEIN表示未來將在歐洲、中東和非洲開設約30家快閃店,布局線下零售。近日,SHEIN還收購了Forever 21母公司SparcGroup約三分之一的股份。
根據協議,未來Forever21將給SHEIN提供試水線下銷售與體驗的機會,SHEIN可以在其美國線下門店布局店中店、陳列商品,還能為消費者提供更便捷的退換貨服務。
從獨立站向平臺模式轉型,線上線下一體化運營,在眾多巨頭的圍剿之下,SHEIN依然有著很大的想象空間。
最后,我們也不能忽視正在憑借內容電商新業態殺出重圍的TikTok。
在有著強大用戶基礎,且用戶對直播帶貨等形式接受良好的東南亞市場,TikTok Shop一路狂奔。
今年上半年,TikTok Shop以16.3萬億越南盾(約合6846萬美元)的收入,成為越南第二大的電商平臺。而新加坡研究公司Momentum Works的報告顯示,2023年TikTok Shop在東南亞的市場份額將從4.4%躍升至13.2%。
在巨頭環伺的歐美市場,TikTok也將步伐拉大,走上了國內老路,開始推進閉環電商建設。
據悉,TikTok正在計劃取消讓賣家放置能點擊跳轉到外部平臺的鏈接,并且還將在9月12日正式關閉美國英美融合車的半閉環模式,防止引流至獨立站。
關閉外鏈的同時,TikTok還宣布對跨境賣家開放美國小店以及實行全托管模式,用組合拳的方式推進全閉環電商建設。
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不同的打法下,中國跨境電商巨頭征戰全球電商市場的步伐已經勢不可擋。
新的趨勢和共同的目標
電商巨頭的集體入場,開啟了跨境電商新一輪激烈的競爭,在這輪競爭中,也出現了新的趨勢。
過去,跨境電商平臺主要采取的是平臺模式,如今,全托管模式逐漸成為了行業主流。除了一直采取這個模式的SHEIN和Temu之外,速賣通、Lazada和TikTok Shop也都已經全面擁抱全托管。
全托管模式下,商家只需要備貨、供貨,平臺負責店鋪運營、倉儲、配送、售后服務等環節,降低了商家出海的運營門檻和成本,讓商家能夠將更多精力放到研發當中。
在低價電商席卷全球的背景下,平臺也可以找到更加優質的貨源,為消費者提供更多性價比商品,從而擴大市場份額。
不過,全托管追求的極致性價比,利潤空間更小,商家主要是靠薄利多銷賺錢。因此,全托管的主要目標對象還是那些具備供應鏈優勢、能夠走量的工廠型賣家。
可以說,不管是哪種模式,哪種形式,最終的落腳點都會回到供應鏈的爭奪上。
征程剛剛啟航,跨境電商巨頭們仍然處于高速發展階段,巨頭之間的互相博弈廝殺會繼續存在。
但放長遠來看,巨頭們的最終目標都是超越亞馬遜,爭奪全球電商龍頭的寶座。在這個過程中,越來越多的中國品牌將走出國門,在全球大放異彩。
作者 | 李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