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追風“全托管”
如果要從近一年跨境電商賽道挑揀幾個關鍵詞,“全托管模式”一定會加粗加黑置于正中。
近一年時間里,多家電商平臺不再觀望,相繼拋出“全托管模式”。東南亞電商平臺Shopee(俗稱下“蝦皮”)在7月27日正式推出全托管模式;阿里旗下的全球速賣通在推出全托管跨境電商Choice直營業務后業績轉化明顯,以至于在今年第二季度財報會議上,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主席兼CEO張勇提出要將Choice模式從速賣通向部分其他零售平臺復制;去年年末,TikTok也在沙特、英國上線全托管模式,甚至一度傳出該模式將走進細分市場差異極大的東南亞;擴張品類、嘗試平臺化的SHEIN也在去年9月面向中小賣家,推出了“全托管”和自營兩種模式;曾被稱為“美版拼多多”的電商平臺Wish宣布,將在今年9月、10月正式推出全托管模式……
中國出口總值仍在增長 數據來源:海關總署
所謂“全托管模式”,最早由拼多多旗下跨境電商Temu提出并“發揚光大”,出現至今其實還不足一年時間。這種模式下,國內供應鏈只管接單和發貨到國內倉庫即可,后續發貨、運營推廣和銷售、售后服務均交由平臺完成,平臺搖身一變成了一個大型組貨貿易商。
全球速賣通跟隨Temu推出全托管模式
每個平臺對賣家資質要求都略有差異,但招商政策的優惠均是“傾其所有”,比如在北美市場打得火熱的兩家依靠中國供應鏈的企業。Temu對賣家要求極低,甚至不需要是個體工商戶,只要能找到商品供貨渠道,就能上線產品開始銷售;SHEIN則要求供應商以及平臺賣家的營業執照注冊時長在1年以上,電商型賣家經營其他平臺也不少于一年時間,且近1年流水不低于100萬元。不過一旦滿足要求,SHEIN給出的便是“0入駐成本、0流量費用、0物流費用、0退換貨費用”的招商政策。
各家電商平臺對這一模式趨之若鶩,源自于對“高效率、低成本”的追求。業內人士稱,在全托管模式下,產業帶白牌商家是爭奪的重點,這些擁有自己工廠的外貿企業雖然有穩定的供應鏈,但是做跨境電商要從To B轉向To C業務,很多企業沒有海外運營的能力,也沒有穩定高效的物流解決方案。這個時候平臺能提供全流程解決方案,省去了大量中間鏈路,一是在C端提升服務效率,二是能進一步增加對產品的議價權,把低價產業帶優勢直接移植到海外市場。
02
流量、利潤難兼得
依靠強大的供應鏈和多年積累的商戶資源,Temu在海外市場實現了瘋狂裂變,如今已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墨西哥以及英國、德國、荷蘭、等歐洲11國上線,今年年初,登陸美國市場不足半年的Temu,月活用戶(MAU)和日活用戶(DAU)就已經超過了老牌跨境電商平臺速賣通,成績斐然。
而跟隨出海、幫助Temu們攻城略地的商家們感受則要更復雜一些。深圳一家燈帶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2019年到2021年年初,海外市場恢復的不錯,自有工廠的產品僅通過亞馬遜就獲得了200%以上的營收增長。但到了2021年年中,形勢急轉直下。
“我們有好幾個店鋪全被亞馬遜封了,理由有的是不當使用評論功能,有的是向消費者索取虛假評論等等,合規門檻越來越高,不好做了。”據亞馬遜官方統計,僅在2021年5月至10月,亞馬遜就徹底關停了600個品牌,涉及3000個賣家賬號,大多針對的是中國賣家。
華南前五大跨境電商之一“有棵樹”的母公司天澤信息,在亞馬遜“封號潮”中損失慘重,現金流幾近枯竭,財報顯示,2021年公司營業收入同比大降67%,員工數量也同比大減65%。到了2022年下半年,隨著海外市場陷入低迷,大量產業帶商家產品庫存積壓嚴重,國內商家急需新的清庫存渠道,Temu、SHEIN應運而生。
看中了Temu們的平臺流量優勢,上述燈帶廠商在去年降價16%,以接近利潤線的價格在Temu和SHEIN以全托管模式上線了自家兩款庫存積壓嚴重的產品。低價的確帶來了高訪客量、高銷量,但也讓商家陷入不得不卷價格的疲憊中。
該燈帶廠商表示,盡管自己已經算是源頭廠家,但并不是單純“白牌”,而是在做自有品牌,還是希望有一定溢價,但是在全托管模式中,利潤空間已經被壓縮到了極致。
實施這一模式的平臺,大多會通過后臺自動競價機制實現“壓價”。在Temu,一旦產品出現在競價管理頁面中,說明平臺在售同款并銷量較好,商家需要降價,競價成功后可獲得獨家流量,失敗則被下架,SHEIN幾乎同步跟進。如果商家想獲得流量支持,就需要自己把定價“多砍幾刀”;如果產品成為爆款,又有很多同類商品同時銷售時,平臺會進一步要求降價,對于原創商品來說無疑陷入惡性循環。甚至有東莞玩具品類商家半年賣出10萬單,卻僅僅獲利7000元的離譜事跡在同行中廣為流傳。
同一產品,亞馬遜(上圖)價格與Temu(下圖)可以相差4倍
一家深圳電子產品工貿一體商家直言,將亞馬遜Best Seller(暢銷榜商品)與Temu同類商品進行銷量對比,就能看出Temu壓價之狠。以戶外太陽能燈為例,亞馬遜排名前8的Best Seller總銷量大約為6.5萬單,而在Temu排名前10的同類商品總銷量為40萬單左右。其中相同產品在亞馬遜的售價是19.98美元,近30天銷量為18426件;而在Temu上僅售4.98美元,近30天銷量則高達41000件。
總的來看,全托管模式下平臺和商家的利益是互斥的,如果沒有極高的產品價格優勢,賣家又不愿意一味的拼價格,那么全托管模式就只能短期用來清清庫存。也有參與全托管模式的商家在采訪中表達了自己的憂慮:“如果以后補貼越來越少,物流費用提升,那每一單都會是虧本生意,還有必要做嗎?”
03
平臺生意變“重”
無論商家愿不愿意,在全球激烈的低價競爭環境下,全托管模式依然會有發展的空間。而平臺們想搶占更多的市場,也要承擔起風險與成本,這對平臺全盤運營能力和供應鏈把控問題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西南證券跨境電商行業分析師胡馨認為,全托管的邏輯是“集中流量打爆款—去掉中間環節降成本—實現性價比”,但是全托管下商品SKU廣度受限,對倉網調配能力要求卻不斷提高。
今年7月以來,跨境電商進入傳統旺季,Temu、SHEIN和速賣通卻都有商家抱怨產品無法入倉,但損失卻讓商家背。據了解,全托管模式下,商家要把貨物送到平臺在國內的中心倉,而在8月初,浙江一位服飾類商家發現SHEIN的入倉口開始擁堵:“幾百輛9米6的貨車堵在外面進不去,平臺的備貨周期(從消費者下單到發往倉庫的時間)從10+3跌到了3+3,也就是說你的產品在平臺就算賣爆了,也會因為無法入倉而缺貨崩盤。”
物流、倉儲對于跨境電商平臺來說幾乎算是“卡脖子”的問題,為了實現全托管模式下的強管控,SHEIN其實已經在國內和北美市場興建了至少3個大型配送中心,相關供應鏈投入已經超過20億美元;全球速賣通進入韓國市場后,為了在當地實現當日達、次日達,投資近1000億韓元建設本地物流基礎設施;Temu同樣在北美市場啟動了兩個新海外倉建設計劃。
但在商家負責的國內商品物流階段,平臺也很難把控物流成本與時效,如何補上這一短板恐怕還需要雄心勃勃的平臺們付出更多。
全托管模式下商品很容易因定價原因被“淘汰”
除了物流運輸環節,平臺的電商運營能力也亟待強化。“挑貨挑得不好,有大量的投訴怎么辦?庫存誰來承擔?”一位TikTok跨境商家曾質疑平臺的選品能力,去年“雙12”某進駐越南市場的MCN機構獲得官方推薦的一款美妝產品貨盤,價格低于專柜售價;而在首次直播后,品牌商就發布聲明稱其直播間銷售的是假貨,該MCN公司后續不得不停播等待產品檢驗,復播后直播間流量下降明顯,平臺卻沒有任何回應。
在售后環節,平臺一手包攬之后,也有商家反映與消費者溝通不暢,既不知道為什么退貨,也不知道該如何提升產品,這樣的運營效率是否會埋沒優質產品?狂飆的平臺們還沒有給出答案。
編輯|張毅
審核|吳新
爆料聯系:cpcfan1874(微信)
壹零社:用圖文、視頻記錄科技互聯網新鮮事、電商生活、云計算、ICT領域、消費電子,商業故事。《中國知網》每周全文收錄;中國科技報刊100強;2021年微博百萬粉絲俱樂部成員;2022年抖音優質科技內容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