掣肘仍在,但已自成一派
作者|王敏
封面來源|華為發布會
沒有手機詳解,新車只有預告——9月25日的華為秋季全場景新品發布會,或許讓一部分守在屏幕前的觀眾略感遺憾,但也足以讓另一些人熱血沸騰。
去年年底,華為提出要構筑“鴻蒙世界”,實現一個系統打通所有設備。今年8月,華為常務董事、華為終端BG CEO余承東表示,鴻蒙生態“輕舟已過萬重山”。
在發布會上,華為一連發布平板電腦、手表、智慧屏、耳機、眼鏡等近十款新品,向外展示了成長中的鴻蒙生態。
過去3年,華為從巔峰跌落,核心要義變為“活下來”。當下,使用麒麟芯片的華為Mate 60系列銷售火爆,被視為華為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節點。余承東透露,HarmonyOS 4的升級設備數已達到6000萬,每天增加120萬用戶。
一位從業者告訴雪豹財經社,現場此起彼伏的“遙遙領先”,既有調侃玩梗的成分,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士氣和信心的體現。
華為更新“全家桶”
原本被當成焦點的華為Mate 60手機系列,僅被余承東一語帶過,“內部正在加班加點生產”。同樣備受期待的華為新車,也只是在進入尾聲時預告,首款轎車智界S7、問界新一代SUV M9分別將于11月、12月發布。
整場發布會結束,反而是劉德華作為Ultimate Design(非凡大師)品牌大使的出現,并引出定價21999元的黃金手表、11999元起的手機Mate 60 RS,成為亮點。
在這場發布會上,華為向外界展示了華為生態的新動作。
軟件層面,余承東宣布,HarmonyOS 4的升級設備數已達到6000萬,鴻蒙HarmonyOS NEXT即將發布,鴻蒙原生應用全面啟動。同時,鴻蒙系統將不再兼容Android/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安卓應用,這意味著華為的軟件生態正在脫離安卓,加速走向獨立發展。
硬件層面,華為圍繞“1+8+N”戰略中的“8”(車機、音箱、耳機、手表/手環、平板、大屏、PC、AR/VR)進行了全面更新。
其中,面向智能辦公場景的平板產品Mate Pad Pro 13.2,售價5199元起,搭載柔性OLED屏,以輕薄為最大亮點,輕至580克,比iPad Pro 12.9輕了100多克,號稱“世界上最輕、最薄的大屏平板”。這款平板還支持88W有線快充,65分鐘便可充滿,比蘋果iPad Pro 12.9快至少2小時。
平板的配套產品第三代手寫筆M-pencil,則用上了華為首發的星閃技術,以功耗更低、數傳速率更高挑戰藍牙。
面向智能家居場景的華為智慧屏 V5 Pro,號稱要開創“巨幕手機”時代,首次搭載華為靈犀隔空觸控,要讓操控智慧屏像玩手機一樣便捷。此外,這款智慧屏還搭載全新HarmonyOS 4,并憑借鴻鵠畫質技術,讓“1080P秒變4K”。98英寸、85英寸售價分別為36999元和24999元。
手表、耳機、眼鏡“可穿戴三件套”新品,此前在海外已經亮相,此次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升級。
新款手表華為WATCH GT 4,售價1488元起,重點提升了運動健康監測功能。新款耳機FreeBuds Pro 3,售價1499元,搭載華為音頻芯片麒麟A2,耳機降噪效果和音質更好、功耗更低。新款智能眼鏡 Eyewear 2,在HarmonyOS 4的加持下支持手機、平板自動連接,還可對有潛在頸椎健康風險的用戶進行提醒。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新品的定位多為中高端產品。研究機構BGD咨詢分析師李剛告訴雪豹財經社,華為對產品的定價也是在向外界宣示,自身具備技術和服務能力,支撐得起這樣的高端產品。
僅僅回到四五年前,還很難想象,華為的軟硬件生態能夠走到今天這一步。
鴻蒙:從0到7億硬件的底座
在漫長的蟄伏期,華為大力建生態,其實也不難理解。畢竟,生態力量的強大,從蘋果的成功便可窺見一斑。
如果說喬布斯為蘋果留下了一個難以逾越的壁壘,那么蘋果生態在其中不可或缺。蘋果形成了一個軟硬件一體化的封閉生態系統,無論是硬件實力、軟件生態,還是軟硬件的結合能力,在全球消費電子領域都是頂流。
用戶出于對數據共享、設備協作等因素的考量,會更容易購買更多蘋果產品。一旦習慣了蘋果生態,便很難再轉投其他品牌。
極強的生態護城河,造就了這個萬億美元市值的科技巨頭。
有蘋果珠玉在前,硬件生態卷IoT(Inte.NET of Things,物聯網)、軟件生態卷操作系統,構建全方位生態競爭力,將用戶穩定在自己的生態圈中,已成為國產手機廠商們的共識。
小米早在2014年就嗅到了IoT的機會,并在2018年戰略加碼,將IoT定義為第二增長曲線。作為后來者,vivo、OPPO、榮耀在2018年紛紛基于安卓系統推出優化版本的操作系統,以實現設備間的互聯互通。
華為建設自己的生態系統也并非一朝一夕,而是先行者之一。
2015年,華為第一次對外發布IoT戰略,啟動智能家居生態建設,以面向萬物互聯的HiLink全連接架構標準,解決不同品牌廠家智能設備之間的互聯互通問題。
2019年,華為發布“1+8+N”全場景戰略,想構建牢固的終端消費者生態系統。其中居于核心的“1”是智能手機,“8”是指圍繞手機的車機、音箱、耳機、手表/手環、平板、大屏、PC、AR/VR產品,N則指眾多泛IoT設備。
同一年,華為鴻蒙操作系統問世。華為自研操作系統,就是為了開發從手機單設備到全場景多設備的操作系統,為使用不同設備的用戶提供統一、一致的體驗。
此后4年,鴻蒙系統不斷迭代,升級至HarmonyOS 4后,已覆蓋超7億硬件產品,品類涵蓋可穿戴設備、手機、座艙、智慧屏、平板、耳機、全屋智能等。
做生態,最大的價值是讓用戶能夠留下來。余承東曾表示,隨著HarmonyOS 4的發布,華為手機和其它終端設備銷量也將繼續增長,鴻蒙終端生態也將更加繁榮。
能否一戰蘋果?
鴻蒙打破IOS和安卓“雙雄爭霸”的局面后,蘋果、華為、小米分別作為iOS、鴻蒙、安卓系統的代表,各成一派。
李剛對雪豹財經社分析稱,這三派或許很難放在相同維度下進行比較,但各家都有獨特之處。
蘋果是封閉生態,但占據的市場夠大,已經圈住了一批開發者和用戶,護城河難以被打破。小米背靠生態鏈,在終端品類的豐富性上占據優勢,但其挑戰在于設備之間的互通連接存在割裂感,用戶黏性不夠強。
至于華為,鴻蒙生態更強調連接性,核心體驗之一就是能夠實現端與端之間的互相連接。這也體現在華為對底層硬件產品的規劃上:品類不求廣而寬,而是更著力于產品之間的互融。
此外,李剛認為,鴻蒙會更加開放,不會像蘋果一樣封閉。
在2019年之前,華為或許會被看作是一家硬件公司。當時,華為研發鴻蒙生態被視作應對突變的無奈之舉。但鴻蒙系統當前的進展,表明了華為在軟硬件協同發展上的決心和掌控能力。
自成一派的鴻蒙,成為華為從低谷向上攀爬的驅動力之一。
憑借對國內用戶習慣的了解,華為產品的用戶體驗已大幅提升,在某些層面甚至超過蘋果。以往,很多中高端用戶的首選都是“蘋果全家桶”,但現在,已經有不少用戶在蘋果生態和華為生態之間會選擇后者。
華為Mate 60系列發布后一機難求,出現線下排長隊的搶購熱潮。
根據IDC相關數據,今年第二季度,華為在國內手機市場份額達到13%。當其他廠商市場份額都在下降時,華為手機逆勢增長76.1%,同時,華為在高端市場也躋身TOP 2。
掣肘依然存在,華為的重心市場只能放在國內,這必然限制華為的反彈速度。短期內,華為依然很難與頭部手機廠商們相抗衡,超越蘋果更是難上加難。
但李剛認為,過去3年,華為是在“求生存”。未來3年,華為只要能在國內市場保持正向運轉,實現一定增長,就已經算是打開了好局面。
要想走得更加長遠,華為的鴻蒙生態,還需要向下扎根、向上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