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國人民銀行、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發布了2023年我國系統重要性銀行名單。
這是繼2021年和2022年,第三次發布該名單。
據介紹,根據《系統重要性銀行評估辦法》的要求,中國人民銀行、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開展了2023年度我國系統重要性銀行評估,認定20家國內系統重要性銀行,其中國有商業銀行6家,股份制商業銀行9家,城市商業銀行5家。那么,新名單相比于前兩年有何變化?發布系統重要性名單意義何在?我們可以進一步分析。
新名單有何變化?
系統重要性銀行是指,規模較大、結構和業務復雜度較高的銀行。它們與其他金融機構關聯性較強,在金融體系中提供難以替代的關鍵服務,一旦發生重大風險事件而無法持續經營,可能對金融體系和實體經濟產生極大的不利影響。
中銀研究介紹,從持續監管的角度看,2020年12月,人民銀行、原銀保監會發布《系統重要性銀行評估辦法》從規模、關聯度、可替代性和復雜性四個維度確立了我國系統重要性銀行的評估指標體系。2021年9月發布的《系統重要性銀行附加監管規定(試行)》進一步建立了附加資本、附加杠桿率、流動性、大額風險暴露等附加監管指標體系。
從今年來看,20家銀行按系統重要性得分從低到高分為五組:
第一組10家,包括中國光大銀行、中國民生銀行、平安銀行、華夏銀行、寧波銀行、江蘇銀行、廣發銀行、上海銀行、南京銀行、北京銀行;
第二組3家,包括中信銀行、浦發銀行、中國郵政儲蓄銀行;
第三組3家,包括交通銀行、招商銀行、興業銀行;
第四組4家,包括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農業銀行;
第五組暫無銀行進入。
相比于去年,今年南京銀行首次上榜。南京銀行也成為了第5家入選的城市商業銀行。
近期,英國《銀行家》雜志公布2023年度全球銀行1000強榜單,南京銀行排名提升至第91位,躋身全球銀行百強行列,近五年累計提升38位。南京銀行公布,截止2023年6月末,該行資產總額2.22萬億元,較上年末增加超1600億元,增幅近8%。存款總額達1.36萬億元,較年初增長超1200億元,增幅10%;貸款總額達1.06萬億元,較年初增長超1100億元,增幅超12%。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超240億元,同比增長3.28%,其中,非利息凈收入達106億元,同比增長近7%,在營收中占比近44%,同比上升1.48個百分點;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超106億元,同比增長5.26%。
今年8月,中國銀行業協會發布2023年中國銀行業100強榜單。排名前21位的銀行中,僅浙商銀行沒有進入系統重要性銀行名單。
系統重要性銀行名單有何意義
系統重要性銀行最早由(G-SIBs)全球金融穩定理事會(FSB)提出。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兼研究院院長溫彬曾在文章中指出,2008年金融危機對全球經濟和金融體系造成巨大沖擊,以雷曼兄弟為代表的一系列大型金融機構破產和收購,給美國乃至全球經濟造成嚴重破壞,各國開始反思原有金融監管體系存在的漏洞。
系統重要性銀行作為沖在前線的“主力軍”,在銀行體系中的地位之高、分量之重、影響之大無可替代,其陷入困境將對更廣泛的金融體系和經濟活動造成重大破壞,各國對系統重要性銀行的監管紛紛提上日程,以有效預防及管控金融機構“太大而不能倒”的風險。2011年起,FSB發布了全球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G-SIFI)監管框架以及首批29家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名單,以后每年11月發布最新一期G-SIBs名單。
2022年11月,FSB發布了2022年版的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名單,一共30家。第五檔繼續空缺,第四檔只有摩根大通一家,第三檔有美國銀行、花旗、匯豐三家,第二檔有中國銀行、巴克萊、法國巴黎銀行、中國工商銀行等7家,第一檔有中國農業銀行、紐約梅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瑞士信貸等19家。中國一共有4家銀行入選。
中國央行、銀保監結合國際標準與我國銀行業的特點,制定了國內系統重要性銀行(D-SIBs)以及恢復和處置計劃的監管框架,以防范“大而不能倒”風險的發生。2021年10月15日,人民銀行、銀保監會首次發布《系統重要性銀行附加監管規定(試行)》(以下簡稱《規定》)和首批19家系統重要性銀行名單。
業內人士指出,這標志著我國系統重要性銀行監管框架基本確立和落地,顯示出我國金融監管體系審慎性進一步增強,有助于進一步提升國內金融監管質效,促進與國際金融監管接軌,增強我國金融系統穩定性。
中銀研究認為,當前我國仍面臨著復雜的經濟金融形勢,系統重要性銀行應主動適應新的風險環境,合規經營、穩健經營,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
一是要配合監管機構做好系統重要性銀行的附加監管工作,按規定滿足附加資本和附加杠桿率要求,增強抗風險能力和損失吸收能力,推進穩健經營和健康發展,不斷夯實金融體系穩定的基礎,更好支持實體經濟發展。二是要加強在新監管環境下的行為規范,確保風險管控的有效性。主動適應“一行、一局、一會”的監管框架,嚴格對照系統重要性銀行風險監測預警指標體系,關注本機構的擴張性風險、同業風險、流動性風險、信用風險、綜合風險,及時處置風險隱患。三是要提升在合規前提下的經營能力。積極服務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等重點戰略區域,在貫徹落實國家戰略中厚植區域競爭優勢;積極服務國民經濟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切實響應產業政策指引,助力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在維護國家產業安全的同時,提升專業性和競爭力。
中國人民銀行、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表示,下一步將按照有關規定的要求,共同做好系統重要性銀行附加監管工作,督促系統重要性銀行按規定滿足附加資本和附加杠桿率要求,增強抗風險能力和損失吸收能力,發揮好宏觀審慎管理與微觀審慎監管合力,促進系統重要性銀行穩健經營和健康發展,不斷夯實金融體系穩定的基礎,更好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本文首發于鈦媒體App,作者|顏繁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