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逸柳的知行之路 來源:逸柳投研筆記(ID:ealiu_investment)
最近市場,量化的話題比較熱門,一來市場持續低迷,時不時就遇到砸盤,二來加上有量化私募大佬近三億拍下上海一棟別墅,更是成為了人們的關注點。
畢竟人們都是“不患寡而患不均”,尤其是普通投資者承受市場的煎熬,而量化卻賺得盆滿缽滿。而且現在說的那種量化交易是一種資本依賴型的工作,是量化交易和程序化交易的組合(可以通過量化手段進行分析,而人工進行交易,但更多的還是自動化交易),需要懂交易的人,需要懂編程的人,畢竟大部分人都只在一個領域有心得,得靠資金才能將正確的量化人才聚集起來。
隨著量化資金逐步成為資本市場中不可忽視的力量,帶來了市場的運行邏輯在一定程度上的變化,我們普通的投資者確實需要對此有足夠的重視,以免亂了陣腳。
一、現有的量化賺的是零和博弈的錢
之前的文章中(“成長股”的煩惱),我總結到我們在市場中,能夠賺取兩種價值,一種是企業成長的基本面價值,另一種則是博弈帶來的交易價值。前者是財富創造,跟我們上班工作沒啥區別;后者則是財富轉移,不合法的轉移方式是“搶”和“騙”,在股市中是合法的,但是跟騙術有很大的類似性。
量化類基金的換手率都很高,每年的換手率可以上百,按照全年100倍計算,也就是大概3天不到就能夠把所有股票換一遍。交易并不會直接創造任何財富,只是在轉移財富,因此量化基金賺的錢,絕大部分都是其他人手中轉移的錢,也就是他們的直接目標就是為了割韭菜,其奢侈的生活離不開眾多散戶的“獻金”。
從某些程度上,量化交易跟之前的坐莊沒什么區別,都是短線投機、趨勢交易,其賺錢的來源就是不成熟的趨勢交易者,只是換了工具而已,原來由人工來做,現在通過自動化的工具來完成;而且有了一個冠冕堂皇、看起來高大上的稱號;還可以機構化運作,擁有高于傳統莊家的名聲和社會地位——以前的那些游資大佬,可不敢這么明目張膽地公布自己的身份,以及高調地競拍別墅。
二、零和博弈的成功要求一批基于價格變動的決策者
各種零和博弈都要求有大量的基于歷史價格決策的交易者,如果每個人都基于價值分析來進行決策,長期持股不動,那么通過高頻交易讓股票價格出現波動就得不到任何好處。
而A股市場恰恰就有這樣的土壤,這個市場從來不缺乏想要一夜暴富、又天真單純、期待不勞而獲的投資者。所以我們經常看到那些談技術分析的很有市場、很有關注度,甚至初學者將炒股跟技術分析直接掛鉤。
技術分析在很大層面上是一種偽命題,根據結果去尋找結果在邏輯不具有說服力,當然,這種方法很多時候只是一個幌子,就是吸引眾人去相信(實際短線交易不僅因技術分析而成功)盡管確實有成功通過短線交易致富的人,但是這些人在市場中的比重極低,只是因為幸存者偏差,讓人們很羨慕,并覺得自己能夠成為那種人。
與技術分析相比,掌握心理規律是交易中更重要的一點,并且還需要有足夠的價格影響力。大部分普通投資者都不具備后面兩點,卻期待復制網絡中的游資神話,那豈不是自己往火坑里走?
三、量化交易的盛行可能會讓短期波動劇烈化而中長期波動更平滑
如果從金融知識來講,高頻交易的本質是尋求不斷發掘未被利用的套利機會,最后的結果是趨向于將所有大的獲利機會都抹平。
相對于傳統的游資做法,現有的這些量化交易的頻率會更高,傳統的方式可能更多是T+N,而現在可以直接T+0,因此可能就會帶來價格能夠迅速回到其正常水平,原來的那種T+N的N越大,面臨的不確定性也會越低,盈利也越來越困難,從而帶來N越來越小。
人類具有學習能力,尤其是那些具有定價能力的人,賺不到錢則會逐步退出這個領域,采用其他的策略。
四、價值分析是更適合個人投資者的策略
價值分析更強調價格本身,更強調價格的勢能,而不是價格實際運行表現的趨勢。
也就是說,不管價格怎么變動,只要觸發了買入點,遠低于其內在價值,那么就有了買入的價值;同樣的,當價格觸發了賣出點,遠高于公司的內在價值,賣出就變成了合理的決策。這樣是避開被量化收割結局的最有效的方式。
當然,價值分析也有一個難點,就是內在價值的估計并不簡單。沒有策略都有難點,我們只是在各種策略中尋求最適合自己情況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