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親人離世,取款可分三種情況
如果親人不幸離世,要如何取出其在銀行的錢呢?盡管這個問題的前提十分悲傷,但是不得不承認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往往在處理此類問題時有三大類情況,分別是親屬對已故親人的存款賬戶不知情或知道有存款卻不知道密碼,以及已知密碼和存款賬戶所在銀行。而不同的情況也都有其相應的解決辦法。
首先我們來說最簡單的,即已知賬戶及密碼。在這種情況下,直接去銀行取款即可。畢竟銀行也是認密碼不認人,只要輸入密碼正確,就可以自由存取。
其次就是家人知道在某個銀行有存款,但是卻不知道密碼。這種情況相較于前面的一種較為復雜,但是也是可以解決的。想要在這種情況下順利取出存款,首先就要打印存款人的死亡證明,然后去所在地的有資質認證的公證處開具公證書。
當然,開具公證也是要有一定的花費的。曾經就有新聞報道中提到家屬為取出存款,花費的公證費就基本和存款金額差不多了。這也讓許多人都覺得不值得為了一點兒錢去開具公證書。
因為知道實踐中存在這個漏洞,同時也是對相關制度政策的完善,國家的司法部門與銀保監會早在2019就發布了通知指出:對于已故存款人在同一法人銀行的賬戶余額合計不超過1萬元人民幣(含一萬元),取消第一繼承人、公證遺囑指定的繼承人或受贈人取款查詢需出示公證書的要求。
第一繼承人、公證遺囑指定的繼承人或受贈人可以拿著本人身份證、死亡證明及證明關系的相關證件,直接向銀行申請辦理提取業務。需要注意的是,規定提交申請的繼承人,必須一次性提取所有存款且在提取后注銷該賬戶。
第三種情況就是親友既不知道存款的密碼,也不知道還有這份存款的存在。這也是常有發生的事情。這時家屬可以攜帶相關的證明比如死亡證明、戶口簿、個人身份證等,到銀行網點查詢相關業務的辦理記錄,看看是否有存款。
二、如果存款未取出,這筆錢就歸銀行所有了嗎?
其實是不會的。首先需要明確的是在一般情況下,儲戶離世了,銀行是不會通知家屬來取款的。對銀行而言,用戶的存款本就是機構盈利的一部分,從這個角度來說銀行就不會去通知家屬進行取款。
在法律方面,銀行并沒有定期確認儲戶生存狀況的責任與義務,也自然沒有告知的義務。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銀行的儲戶多達上億人,不可能也沒必要知道每一個客戶的生存狀況。
通常那些長期無人取出的錢款分為以下的幾種情況:長期不動的存款會被轉入睡眠賬戶和久懸戶。后者是指一年以上未發生收付活動的單位及個人賬戶。但是這筆錢仍然是不屬于銀行所有的,銀行也仍然對這些存款負有隨時支付的義務。
如果去世的存款人的存款是定期且約定到期自動轉存的,那么銀行也會按照原定的轉存時間進行轉存。對于存款人死亡后,無法定繼承人且無遺囑的情況,存款也是不會歸銀行所有的,按照相關的存款管理條例,這些存款都會上交國庫,歸國家所有。
三、避免麻煩,早做準備
死亡是無法躲避的事情,我們只能在有限的時間里做盡可能多的事情。當存款人去世后,其在銀行的存款就變成了遺產。如果在生前沒有立明確的遺囑,也未曾告知親屬存款賬戶的密碼,那么極有可能在以后親屬很難取出錢款。導致辛辛苦苦掙的錢也沒有辦法花,這也是非常不值得的。
此前就有新聞中報道,獨生子女因為父母去世想取出存款,知道密碼卻因不是本人被銀行拒絕的情況,最終還是通過公證出開具公證才得以取款。雖然結果是好的,但是過程極其曲折。
公證處的工作人員也曾給出建議:老人應該盡早立下有法律效益的遺囑,以避免以后家庭成員因遺產而產生矛盾,也減少不必要的麻煩。而使用銀行卡存錢的人,也可以將自己的密碼告訴自己信任的人,以防萬一有意外的發生。
結語
存款人意外去世,賬戶資金如何取出?這3種情況取款方式各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