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21日,中國地質學會2023學術年會在海南博鰲盛大召開,大會期間,由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中國地質調查局成都地質調查中心、地理信息系統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中地數碼集團聯合召集的分論壇“地質大數據信息技術與應用”也拉開帷幕,通過線上與線下結合的方式,有上千名國內外地質領域專家學者參加本次論壇,圍繞找礦預測理論技術方法、地質大數據平臺、實踐項目案例等方面展開了深度交流與討論。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教授、中地數碼集團副董事長吳亮主持
來自地質信息化領域政府主管單位、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事業單位共19位權威專家出席論壇做演講報告,內容涵蓋地質數據模型、礦產預測人工智能模型、全空間GIS技術、城市地質信息化、數字孿生地質大數據平臺、礦山全生命周期管理、地質災害和工程安全監測智能預警、物化遙數據管理等地質信息化前沿技術研究內容。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副校長王力哲教授為大會致辭,他指出黨的二十大擘畫了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宏偉藍圖,對新時代地質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地質工作者應該加強合作和創新,推動地質大數據的深度挖掘和應用研究,共同探索地質工作。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副校長王力哲致辭
隨著地質行業數智化應用需求的快速增長,信息技術在地質領域的應用越來越廣泛,通過高效的數據分析技術,可以更好地發掘地質數據的潛在價值,為地質調查、礦產資源評價、環境地質等領域提供更精確、更可靠的信息服務。本次論壇中多位專家從不同角度分享了山東、廣東、四川、浙江、上海、青海、湖北等諸多地區地質信息化工作的先進經驗,為國內其他地區的地質信息化工作帶來借鑒。同時,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日新月異,建設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已上升為國家戰略,MapGIS結合自主可控GIS平臺的特點和優勢,突破全空間GIS、大數據智能GIS、信創GIS等關鍵技術,為地質信息化提供時空底座級支撐,助力開展地質信息化應用探索與實踐,進一步提升地質信息化水平。
大會演講嘉賓
論壇中了解到,近年來,國家層面和地方層面相繼出臺了多份文件,要求加強數字孿生技術的科技創新和應用,各行業也陸續將數字孿生建設應用納入了發展規劃當中,與此同時,地質行業也出臺了相關的指導意見和規劃,要求提升數字化和智能化技術應用能力。中地數碼順應行業要求,契合技術發展趨勢,在地質信息化行業實現科技創新的道路上,嘗試將數字孿生技術引入到地質信息化行業,通過數字孿生精準映射、動態感知、融合分析、模擬推演等技術能力,基于數字孿生地質大數據平臺,“表達現在、重演過去、預演未來”,助力傳統地質領域(戰略找礦、地下水、地災等)和“地質+”領域(地下空間、環保、水利等)的信息化工作,最終實現讓地質認識更加直觀、地質研究更加便捷,地質應用更加普適。
數字孿生技術賦予地質信息化新思路
現場MapGIS產品展區負責人講到,中地數碼國產GIS平臺在地質領域有著近三十年的開發和拓展,先后在山東、廣東、湖南、云南、上海、武漢、成都等多個省市和地區進行了地質模型的建模研究工作和地質信息的應用研發工作,在自主研發過程中,MapGIS平臺與多個國產芯片、國產操作系統、國產數據庫、國產中間件、國產云平臺、國產整機等完成了產品適配,也基于不同的信創環境進行了實踐工作,未來也會在信創方向上進一步的進行實踐和提升,滿足未來地質行業的大規模信創替代工作需要。
論壇最后,為活躍學術交流氛圍,助力人才成長,召集專家經過嚴格評選,選出2個優秀報告和4篇優秀論文摘要,優秀論文摘要將部分被邀請在中國地質學會主辦期刊《地質論評》增刊中公開發表。本次“地質大數據信息技術與應用”論壇的召開,為地質信息領域的專家學者提供了一個良好的交流平臺。通過深入探討和交流,與會者達成了諸多共識,為地質大數據信息技術與應用的發展指明了方向。相信在未來的發展中,地質大數據信息技術將不斷取得新的突破,為人類認識地球、保護地球作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