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島海爾家電工廠,工人佩戴AR眼鏡采集關鍵工業裝備的現場視頻,識別設備,同時從后臺系統調取產品安裝指導推送到AR眼鏡上,實現了一邊查閱操作指導一邊裝配的目的。當工人發現無法自行解決的問題時,通過 5G 網絡聯系遠程專家,實現實時遠程指導,提高設備裝配效率的同時,也節省了時間和成本。
這是近期工信部發布的《“5G+工業互聯網”十個典型應用場景和五個重點行業實踐》描述的一個重點行業典型應用案例,海爾利用5G、AR、AI等技術,實現了精密工業裝備的現場輔助裝配。海爾智慧互聯工廠的背后有來自于海爾智研院、中國移動、亮風臺、海研自動化等企業的技術支持。
5G+工業互聯網成為現實,典型場景與行業應用標桿形成
2012年,通用電氣(GE)在全球范圍內首次提出“工業互聯網”概念,2013年的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德國正式推出工業4.0概念,而在中國,智能制造已經成為國家戰略,2015年5月國務院正式印發《中國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進實施制造強國。無論是工業互聯網還是工業4.0,抑或是智能制造本質趨同,核心都在將生產中的供應、制造、銷售等環節信息數字化,讓工業實體與數字信息互聯互通,疊加融合,最終實現工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
經過近十年的發展,隨著5G網絡、IoT 系統、大數據、工業AI等工業智能“基礎設施”初具規模,工業互聯正在成為現實。工信部數據顯示,過去的一年中,國內“5G+工業互聯網”在建項目已超過1500個,覆蓋20余個國民經濟重要行業,在實體經濟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升級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這其中,AR正在深度滲透各核心場景,成為了“5G+工業互聯網”應用場景的核心基礎支撐技術之一。
此次,工信部發布的第一批“5G﹢工業互聯網”重點行業和應用場景,涉及10個典型應用場景和5個領先行業應用實踐,是我國“5G+工業互聯網”發展成效的一個階段性總結。而AR/AI在協同研發設計、設備協同作業、現場輔助裝配、機器視覺質檢等典型場景得到深入使用。
在現場裝配運維等場景下,AR終端能夠將操作步驟、設備信息疊加在對應設備上,并可視化呈現在工作人員視野中,幫助現場人員進行復雜設備或精細化設備的裝配、運維,另外,專家的指導信息、設備操作說明書、圖紙、文件等也可以通過 5G 網絡實時同步到現場AR終端,現場工作人員簡單培訓后即可上崗,有效提升現場操作人員的裝配水平,提升裝配運維效率。
企業基于5G、數字孿生、AR/VR 等技術還可建設協同設計系統,實時生成工業部件、設備、系統、環境等數字模型,通過5G網絡同步傳輸設計數據,異地設計人員佩戴AR終端,接入沉浸式虛擬環境,就可以對3D 設計圖紙進行協同修改與完善,實現高效的異地協同設計。
各產業企業融合成必然,打造真正意義上的智能工廠
2019年7月,海爾智研院發布全球首個智能+5G互聯工廠,通過AI+5G的技術組合,整個工廠可以實現全流程信息自感知、全要素事件自決策、全周期場景自迭代等。到現在,海爾已經在全球范圍內建成十余家互聯工廠,亮風臺AR應用落地遠程維修、作業指導、設備點檢、品質檢測等數十場景。此次,亮風臺、卡奧斯COSMOPlat等聯合打造的5G+AR眼鏡在現場輔助裝配場景中的應用,入選電子設備制造業重點行業實踐。
在6月5日的品玩科技創新者大會(TIC·PRO 2021)上,海爾工業智能研究院工業數字化總監孫賀表示,“在幾年前,海爾智研院聯合亮風臺推出基于AR的遠程交互平臺,后來又升級為工業XR平臺,這是對社會開放的平臺”。在工業XR平臺,可通過音視頻連接、實時標注、全程記錄等功能實現專家端和現場端的遠程溝通和指導,確保AR技術在設備維修、質量稽查、產品售后等典型場景中的應用。
在談到海爾引入AR技術的契機時,孫賀表示,“海爾是一直強調以人為本的企業,在每次引進新技術時,我們都會問自己一個問題-這個技術能帶給我們什么。不是簡單的代替人,而是思考怎么用這個技術和產品調整生產現場狀況和生產工藝,去適應工人的需要。”而AR本身就是以人為中心的技術,據悉,亮風臺一直強調AR以人為本、賦能予人,增強人的感知、認知、執行三方面能力。
在亮風臺集團副總裁吳侖看來,“隨著工業互聯網發展,產生的數據越來越多,人與工業系統之間的交互協同也越來越多,我們如何更好地讓人和人之間,人與設備、人與數據協同,AR在這里面就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通過AR,可以理解并采集工作現場信息,將虛擬坐標與現實世界坐標對齊,把業務相關的3D模型、視頻、圖文信息、表單等內容信息實時、準確地疊加在真實物體之上,可視化呈現。還能通過更智能的方式,讓遠程專家“如臨現場”。AR技術的應用,正在把工作從on-line(在線),轉變成on-site(在現場)。
在智慧互聯工廠,除了增強“人”,設備與系統的增強也非常關鍵,機器視覺等技術正在促進工業生產自動化智能化。海研自動化創始人CEO苗振海表示,“海研自動化與海爾的合作有近6年時間,主要應用在智能防差錯與型號識別,部件和整機的測量,缺陷識別幾個方面。”對于自動化實施帶來的效果,苗振海舉例,“在海爾,每年因為產品外觀的缺陷損失能達到2000多萬,而AI缺陷識別能夠降低60~70%出廠前的外觀缺陷問題。”
智能制造的實現,智慧互聯工廠的建立需要多環節、多產業企業共同參與,在工業全生命周期各場景進行集中化改造升級,才能實現真正意義的智能工廠。目前,在海爾,卡奧斯COSMOPlat已經通過5G+MEC構建行業虛擬專網,圍繞“人機料法環測”全要素實現機器視覺質量檢測、AR輔助維修、生產環境安全行為識別、AGV小車智能導航等典型業務形態,打造了真正意義上的5G全連接的互聯工廠。
在我國,智慧互聯工廠的建設已經到了步驟明確,核心項目攻堅的階段,“5G+工業互聯網”應用在各領域各地區如火如荼,2019年11月,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印發《“5G+工業互聯網”512工程推進方案》,明確到2022年,打造5個產業公共服務平臺,內網建設改造覆蓋10個重點行業,形成至少20大典型工業應用場景。
我們可以看到,除了海爾的AR現場轉配、機器視覺智能檢測,華菱湘鋼依托 5G 技術實現天車、加渣機械臂的遠程設備操控,疫情期間通過聯合中國移動和亮風臺的 5G+AR 遠程輔助的應用,助力完成 90%生產線裝配,車間生產總效率提升20%;中核集團在“華龍一號”六號機組的裝配建設現場,通過5G專網+亮風臺AR等技術實現遠程組件裝配;華為松山湖工廠把生產線現有的108臺貼片機、回流爐、點膠機通過5G網絡實現無線化連接,完成“剪辮子”改造,每次生產線調整時間從2周縮短為2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