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訊 知名分析師郭明錤表示,大立光、水晶光電與藍特光學為iPhone 15 Pro Max長焦鏡頭規格提高的最大贏家,其強勁出貨動能可望維持至年底。一部分原因在于,iPhone 15 Pro Max機型發售后需求優于預期。
從終端市場來看,相關媒體報道指出,在iPhone 15系列發售后的首個周末,Pro Max上海門店脫銷,僅有一兩家門店有少量iPhone 15 Pro。在發售首日,更有多位“黃牛”人士表示,Pro Max 256G加價區間200-500元,但拒絕接收基礎版本、Pro等機型。
不難看出,相較于基礎版本,Pro Max機型的需求更為旺盛。
區別于基礎版本和Pro,Pro Max機型獨具新型潛望式長焦鏡頭。市調機構TrendForce在iPhone 15發售前就曾預測,Pro Max因獨具潛望式鏡頭,有望吸引消費者購買。
潛望式鏡頭是手機實現高倍數光學變焦的重要組成部件。潛望式鏡頭將長焦鏡頭橫向排列,與廣角鏡頭形成垂直布局,利用棱鏡折射實現成像,在保證手機薄型外觀的同時,大幅增加攝像頭焦距,實現高倍清晰變焦,能夠滿足用戶對高清遠景的拍攝需求。
目前,多攝方案在各智能手機品牌中全面落地。頭豹研究院認為,隨著手機后置多攝滲透率持續提升,為多類型鏡頭應用提供充足的生存空間。潛望式鏡頭將隨著多攝方案的滲透而被廣泛應用。
據TSR數據,預計到2023年,全球潛望式鏡頭出貨量將增長至8000萬顆,滲透率可達5.3%。
聚焦到產業鏈方面,潛望式鏡頭產業鏈上游市場由零部件供應商組成,涉及CMOS圖像傳感器、紅外截止濾光片及棱鏡等供應商;中游市場則為模組供應商。
郭明錤提到的大立光則為上游手機鏡頭的主要供應商之一。他進一步指出,大立光2023下半年的營收中,iPhone 15 Pro Max長焦鏡頭將貢獻高達65-70億臺幣的營收,顯著高于去年14 Pro Max的15–20億臺幣。
與此同時,水晶光電與藍特光學將顯著受益于來自大立光的棱鏡訂單,因此產能利用率有望滿載至年底,并將在2024年持續擴產至少50%的產能。
東吳證券在近期發布的研報中指出,蘋果首次搭載潛望式鏡頭,帶動攝像頭模組縮小、減薄技術發展,有望憑借核心技術及供應鏈改革重燃潛望式鏡頭熱度。
據《科創板日報》不完全整理,潛望式鏡頭產業鏈相關廠商主要有:
【來源:科創板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