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雷科技
華為一項腦機交互裝置專利遭到曝光,在專利詳情中顯示,這項新技術能夠使用戶無需直視視覺刺激也可快速下達命令。據悉,我國首個腦機交互接口綜合性開源平臺已經發布,腦機裝置設備的發展有了更多可能性。
(圖片來自:Neuralink 官網)
作為人工智能領域中最重要的一個項目,腦機交互裝置成為了近些年來的熱門話題,盡管已經有不少科技巨頭加入到了這個陣營中,但仍然存在一些爭議。目前,腦機交互裝置被業界人士稱為 " 幫助殘障人士恢復正常生活的最好方案 ",的確,通過機械裝置對腦電波的識別,能夠對部分殘障人士提供一些幫助,像是下肢癱瘓的病人,通過腦機裝置驅動輪椅,能夠減少上肢的過度消耗。當然,腦機交互裝置目前仍在實驗當中,仍未有大面積落地應用。
在華為的最新專利申請詳情中,通過新技術解決了命令信息傳遞過慢的問題,不同的腦電信號可以完成不同的指令,聽起來還是相當不錯的。事實上,腦機交互技術發展得相當快,但能真正落地的產品卻不是太多,而最大的阻礙正是人體實驗的問題。馬斯克的腦機接口技術的公司 Neuralink 曾進行過多次動物實驗,提出了不少有待改進的問題,但這樣的實驗卻遭到了來自外界的質疑,一方面是動物實驗在部分國家不被允許,另一方面,動物保護協會也在 " 重拳出擊 "。整體研究進度緩慢,還是受到了來自社會面的影響。
其實,腦機接口最開始的雛形,是目前已經成功商業化的人工耳蝸。為了解決聽障人士的生活問題,人工耳蝸誕生于 1957 年的法國,從最初的電子裝置晉升到智能交互裝置,光是解決這個單項問題就花費了大半個世紀的時間。當然,腦機接口并非針對性裝置,覆蓋的功能比人工耳蝸多得多,需要開發、測試的項目也更多,開發進度緩慢也是可以理解的。市場研究機構 IMARC Groupe 提供的數據顯示,全球腦機接口的市場規模已達 15 億美元,至 2027 年,全球腦機接口市場規模將達到 33 億美元。
從生意的角度上看,這確實是一個巨大的風口,能夠幫助不少公司進階到人工智能的新階段,但對于不少病人來說,這也是恢復正常生活的新希望。美國得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 Jos é del R. Mill á n 教授在最新的實驗中透露,腦機交互裝置對于癱瘓病人重新獲得輪椅控制權有非常大的幫助,尤其是全身癱瘓的病人,非入侵式裝置使他們成功啟動了輪椅,并在實驗中完成了比較基礎的動作。不得不說,腦機接口作為人工智能、元宇宙、醫療等各行各業進階到新世代的標志性項目,未來只會有更多公司參與其中,一同將技術完善并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