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程序員節 聽四位嘀嗒出行工程師分享體會與思考
近年,隨著Chat GPT出圈,當大模型成為趨勢,人們對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結合來解決具體行業和領域的問題,更加充滿期待,也探索出了很多新的解決方案。在順風出行行業,大數據,算法,人工智能的結合,同樣為體驗、效率提升提供了新的解題思路,帶來更多想象空間。
在嘀嗒出行新出行方式工程師們的眼中,算法的樂趣就是持續尋找最優解。那么,他們是如何從發現問題,分析問題,用創新方法來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收獲創新探索的樂趣,打開未來之門,從而為用戶帶來更高效、更智能、更輕松愉悅的順風出行新體驗的呢?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1024程序員節,嘀嗒出行的四位智能算法工程師們,分享了他們的洞察,體會與思考。一起來聽聽他們怎么說。
智能算法在順風出行領域如何發揮作用?
嘀嗒出行智能策略專家張浩:“智能算法拓展人的能力邊界 需要深入洞察用戶與市場”
在我看來,智能算法賦能一定能夠為出行場景服務,為出行各個環節賦能。出行場景有很多復雜因素,不同乘客,不同車主,不同時間地點線路偏好,不同出行習慣如何去同時滿足?面對這些復雜性,人類不管是能力和體力都很難駕馭,需要訴諸技術去解決。
而這就要求,我們首先需要對于順風出行業務和場景,以及用戶的訴求,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洞察,比如這個上車推薦點有多少人用,用戶使用之后有怎樣的體驗,你給推薦了上車點,用戶真的在那等嗎?有沒有人在這個點,乘客找不著車主,因此打了很多電話?
當我們結合業務去定量刻畫和分析,就可以看這個點有沒有問題,有多少人用,用了出了多少問題,分析出來從而更具體理解這些問題,找到優化方向。
另外比如,順風車App搜索里可以搜起點終點,但對于起點搜索和終點搜索,用戶期待其實是不一樣的,我們需要去分析、總結和優化。
因此,當離順風車場景更近,我們可以在效率和體驗方面做更多整體優化改善,第一步,分析場景,第二步,結合場景去做什么事兒。同時,需要對出行業務有一些更宏觀前瞻的構想,進而去挨個觀察,拆解順風出行各個體驗環節,從數據層面去了解他,在技術上去設計方案,驗證方案,從而實現改善。
嘀嗒出行算法工程師劉棟:“算法模型像一個黑盒子 持續訓練會更加準確可靠”
事實上,當通過智能算法去創新提升順風出行的車乘體驗、效率和安全水平時,基本工作邏輯都是發現問題,提出解決方案,進而通過自動化而非依賴人力去解決優化問題。
這些算法模型正是通過持續的數據輸入來得到訓練,來提升對相應問題的自動解決能力。
他們就像一個神奇的黑盒子,你有輸入他就給你輸出了。隨著經驗的逐漸積累,算法模型得以不斷優化,而變得更聰明、更準確、更可靠、更敏捷。
如何基于順風出行的天然特點做針對性探索 ?
嘀嗒出行智能策略工程師王澤 :”需要綜合考慮車主乘客雙端需求“
順風車車主在出行線路規劃的偏好及考量方面,的確會和網約車司機有所不同。比如后者主要考慮的是更快的路線,而前者會把車費、過路費、高速費、燃油成本、時間成本等等都考慮在內。
那么我們在匹配車主乘客時,就需要對雙方的出行偏好、頻次等進行更多綜合分析和總結,做出最合理周全的,讓雙方都滿意的推薦,更加滿足車主乘客雙方個性化需求。
比如之前數據考量只有十個維度,現在可能需要五十個維度,從而更快地自動匹配同時符合車主乘客雙方需求偏好的順路訂單,更好順路同行。
嘀嗒出行算法工程師田沐:“做智能算法一樣要懂業務,深入洞察用戶”
順風出行是車主和乘客雙端的合乘行為。嘀嗒作為橋梁,要不斷為他們牽線搭橋,讓彼此更舒服且愉快地匹配上,從而最優化最合理地,把n個乘客,n個車主順路匹配在一起。
對我們而言,這不僅需要技術創新賦能,懂算法,也要懂業務,還需要有更深入的用戶洞察。比如某種場景下,我們要去綜合考慮車主乘客到底是怎么想的。
因此不僅是產品,市場,用戶體驗領域的人需要了解用戶,智能算法領域的人都要了解用戶,都需要經常自己去打順風車體驗,才能更好站在用戶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改進產品體驗。
智能算法如何為順風出行帶來更多可能性?
嘀嗒出行算法專家劉棟:“AI技術與業務深入結合 直觀量化提升用戶體驗效率”
我非常認可順風車的社會意義,對乘客和車主而言,通過分攤出行費用都能節約出行成本,尤其是城際單和長途單。從社會來說,是閑置資源的高效利用。
AI建立在海量大數據和高算力基礎上,隨著IT技術發展,各方面數據量也在急劇膨脹,當現有能力不能充分利用數據,算法就出一些規律性的東西來輔助業務增長。而工作中的樂趣在于,可以把AI技術和業務深入結合并且應用上,更直觀量化地提升用戶順風出行的效率和體驗。
嘀嗒出行智能策略專家張浩:“根據實際業務需求 針對性探索算法賦能之道”
在業界和學術界不太一樣,學術界我們需要時時刻刻保持關注最近前沿技術和研究陳果,而在業界,這些學術成果有的可以落地有的不能馬上落地,這和所處行業,和公司業務都有關系。
科學可以幫人們找到更高效的方式,發現更多可能性,但人類社會已經有自己固有的運行規律,我們要做的就是,從最新科學知識去找到一些結合點,改變社會生活中的一些東西。
我們做每一個創新背后,都需要一些底層算法支持,同時,更重要都是根據實際業務需求,去有針對性地探索算法賦能之道。
(注:以上工程師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