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如何快樂過一生?情緒ABC法則或有助益!
一
自從我認識到并接納自己是一個出身平平、資質尋常、際遇一般且不愿做一個奮斗逼的普通人之后,我對生活便失去了許多不切實際的幻想,轉而關注以前不太在意的一些東西,比如自己的情緒。
讓自己多一點快樂,少一點不開心成了我真正重要的事。
也可以說是最重要的事。
對于負面情緒,像面對洪水一樣,我覺得壓制它不如疏導它。
但疏導其實也不能真正解決問題,洪水該來還是會來,我們只會在一波又一波的洪水沖擊下疲于應付。
那么更好的解決方式是什么呢?
當然是從源頭解決它。
那么壞情緒的源頭是什么呢?
先看一個經典的小故事。
有一個年輕人失戀了,一直擺脫不了事實的打擊,情緒低落,已經影響到了他的正常生活,他沒辦法專心工作,因為無法集中精力,頭腦中想到的就是前女友的薄情寡義。他認為自己在感情上付出了,卻沒有收到回報,自己很傻很不幸。于是,他找到了心理醫生。
心理醫生告訴他,其實他的處境并沒有那么糟,只是他把自己想象得太糟糕了。在給他做了放松訓練,減少了他的緊張情緒之后,心理醫生給他舉了個例子。“假如有一天,你到公園的長凳上休息,把你最心愛的一本書放在長凳上,這時候走來一個人,徑直走過來,坐在椅子上,把你的書壓壞了。這時,你會怎想?”
“我一定很氣憤,他怎么可以這樣隨便損壞別人的東西呢!太沒有禮貌了!”年輕人說。“那我就告訴你,他是個盲人,你又會怎么想呢?”心理醫生接著耐心地繼續問。“哦--原來是個盲人。他肯定不知道長凳上放有東西!”年輕人摸摸頭,想了一下,接著說,“謝天謝地,好在只是放了一本書,要是油漆、或是什么尖銳的東西,他就慘了!”“那你還會對他憤怒嗎?”心理醫生問。“當然不會,他是不小心才壓壞的嘛,盲人也很不容易的。我甚至有些同情他了。”
心理醫生會心一笑:“同樣的一件事情——他壓壞了你的書,但是前后你的情緒反應卻截然不同。你知道是為什么嗎?”“可能是因為我對事情的看法不同吧!”
二
對事情不同的看法,能引起自身不同的情緒。
很顯然,讓我們難過和痛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對事情的不正確的解釋和評價。
這就是心理學上的情緒ABC理論的觀點。
這里,A表示誘發事件;
B表示個體針對此誘發事件產生的一些信念,即對這件事的看法和解釋;
C表示個體產生的情緒和行為結果。
同一件事,人們的看法不同,情緒體驗也不同。
三
如果想生活里多一點快樂,那么就遇事就多往快樂處想。
生活中那些積極快樂的人并非是多了許多好的際遇,只是遇著壞事往好處想;
遇著好事呢,也預備著將來事情有惡化的傾向,保持著清醒的頭腦。
老子所謂的“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其中也含著這樣的道理。
叔本華也曾有論及:
事物對于我們而言所具有的意義,讓我們感到幸福或者不幸,不是由它們本來的面貌決定,而是取決于我們如何看待它們。如愛比克泰德所言,“人并不是被事物本身所影響,而是被他們自己對事物的看法所左右”。
快樂是我們內心的感受,它與外在的財富地位境遇并不直接相關,快樂的鑰匙始終是握在我們自己手中的。
孟子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
快樂在我,勿向外求索快樂;
我欲快樂,快樂便泉涌而來。
參考:
百度百科:情緒ABC理論
[德]叔本華:《人生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