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丨楊志錦
編 輯丨張星
中央金融工作會議10月30日至31日在北京召開,對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金融工作作出重要部署。
根據會議要求,金融將進一步提升服務實體經濟的質效,重點強化對科技創新、先進制造、綠色發展和中小微企業及其他國家重大戰略的金融支持,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
貨幣政策調控也是市場關注的焦點。此次會議表示,始終保持貨幣政策的穩健性,更加注重做好跨周期和逆周期調節,充實貨幣政策工具箱。市場預計未來或有新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創設。
此次會議還提出,要完善金融宏觀調控,準確把握貨幣信貸供需規律和新特點。據記者梳理采訪了解,這些新特點可能包括:基礎貨幣供應由外匯占款轉為再貸款;月度間信貸波動加大,穩信貸難度上升;中小銀行新增信貸占比下降。
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質效
實體經濟和金融的協調問題一直是中國經濟面臨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問題。實體經濟的結構失衡,會給金融業發展帶來極大的風險。同樣,金融業的混亂膨脹,也必定會給實體經濟帶來風險。
2012年召開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要求,確保資金投向實體經濟,堅決抑制社會資本脫實向虛、以錢炒錢,防止虛擬經濟過度自我循環和膨脹,防止出現產業空心化現象。
2017年召開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對實體經濟與金融的關系再次進行了深入論述。會議指出,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為實體經濟服務是金融的天職,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風險的根本舉措。換言之,金融只有聚焦于服務實體經濟才是正道,如果脫離實體經濟自我循環和膨脹,不僅會加大了金融體系的風險,還將加重實體經濟的融資困難。
2017年以來監管部門通過印發資管新規、金融控股公司監管辦法等措施抑制金融業自我循環,壓降高風險的影子銀行業務近30萬億,降低風險的同時有效降低了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
與此同時,金融系統也加大了對實體經濟的支持水平。央行數據顯示,2022年全年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累計為32萬億,相比2017年增加12萬億??萍紕撔?、普惠小微、綠色發展等薄弱環節和重點領域的支持力度也得到加強。比如2023年三季度末,獲得貸款支持的科技型中小企業21.28萬家,獲貸率47%,比上年末高2.7個百分點。
此次會議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下,金融系統有力支撐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堅持把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作為根本宗旨。但會議也同時指出“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質效不高”。
換言之,下一步金融工作要進一步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質效。此次會議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金融要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高質量服務。要著力營造良好的貨幣金融環境,切實加強對重大戰略、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優質金融服務。
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表示,今年以來,我國經濟總體延續恢復發展態勢,但仍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同時,全球經濟增長放緩、地緣政治沖突持續的外部環境也更趨復雜嚴峻,更需要金融為實體經濟提供更有力支持,著力穩就業和穩物價,穩定宏觀經濟大盤。
會議還指出,要優化資金供給結構,把更多金融資源用于促進科技創新、先進制造、綠色發展和中小微企業,大力支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確保國家糧食和能源安全等。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
2017年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提出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重點領域包括普惠金融、綠色金融,此次會議則明確升級為“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其中科技金融排在第一位。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稱,要實現創新成果的不斷涌現與充分轉化,就需要更加完善的金融支持創新體系和金融科技賦能機制。
此外制造業尤其先進制造業也是未來金融支持的重點領域。究其原因,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根基。此次會議還提出,要著力打造現代金融機構和市場體系,疏通資金進入實體經濟的渠道。完善機構定位,支持國有大型金融機構做優做強,當好服務實體經濟的主力軍和維護金融穩定的壓艙石。
過去幾年國有大型銀行在支持實體經濟和薄弱環節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比如六大行新增貸款規模占到全行業的半壁江山。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首度設置國有大行普惠小微貸款增速目標(30%),2020年、2021年繼續設置,分別為40%、30%,最終國有大行均超額完成任務。
或有新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創設
此次會議還表示,始終保持貨幣政策的穩健性,更加注重做好跨周期和逆周期調節,充實貨幣政策工具箱。央行貨幣政策司司長鄒瀾解讀稱,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既滿足經濟發展需要,也堅決不能讓老百姓的票子變“毛”,要守護好老百姓手里的錢袋子。
據記者梳理,中國貨幣政策的定調主要有五個范疇:寬松、適度寬松、穩健、適度從緊和從緊。2009年,由于全球金融危機的沖擊,當年實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2010年以后,中國一直實行穩健的貨幣政策。
“今后一段時期,貨幣政策取向仍將保持穩健基調,繼續保持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同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溫彬認為,“在總量上,繼續通過多種貨幣政策工具組合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滿足實體經濟融資需求,切實降低融資成本;在結構上,繼續加大對科技創新、先進制造、綠色發展和中小微企業等重大戰略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持續優化信貸結構,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同時,本次會議提出‘充實貨幣政策工具箱’,意味著將有更多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出臺。”
中國央行的貨幣政策工具中,既有總量型工具(利率和存準率),也有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近年來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不斷推陳出新,比如2022年陸續創設了科技創新再貸款、普惠養老專項再貸款、交通物流專項再貸款、設備更新改造專項再貸款、保交樓貸款支持計劃等工具。
央行本月最新公布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情況表(截至2023年9月末)顯示,9月末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一共17項,和6月底一樣。從余額看,三季度末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余額為7萬億,相比二季度末增長1443億。
明明稱,本次會議要求充實貨幣政策工具箱,優化資金供給結構,后續貨幣政策將繼續加大現有工具的使用額度及進度,進一步創新結構性工具,定向支持重大戰略、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具體來看,科技創新再貸款、碳減排支持工具、支持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再貸款等多項工具額度已接近投放完畢,而本次會議提及的“先進制造”“數字金融”等領域尚未有相關工具出臺,不排除后續新增政策工具落地、存量工具額度得到補充的可能性。
把握貨幣信貸供需規律和新特點
會議還強調,要完善金融宏觀調控,準確把握貨幣信貸供需規律和新特點,加強貨幣供應總量和結構雙重調節。
從央行數據看,近年來貨幣信貸確實出現了新的特點。首先基礎貨幣的投放方式發生重大變化。央行數據顯示,貨幣當局資產負債表“對其他存款性公司債權”由2013年的不到2萬億增長至9月末的16萬億左右,同期外匯占款由27萬億降至21萬億左右,即基礎貨幣供應由外匯占款為主轉變為再貸款等工具。
“過去由于外匯大量流入,基礎貨幣投放主要通過外匯占款擴張。2014年以后外匯占款下降,央行基礎貨幣投放轉向再貸款。”長江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伍戈表示,“通過外匯占款投放基礎貨幣比較被動,但通過再貸款投放基礎貨幣相對主動。”
信貸方面,2022年以來房地產市場出現調整,導致房地產貸款需求下降,但其他類貸款無法彌補空缺,信貸數據月度間波動非常大。央行數據顯示,2022年4月、2022年7月、2023年7月新增信貸分別是6454億、6790億、3459億。由于居民部門提前償還按揭貸款規模較大,今年7月新增信貸規模創2009年12月以來新低。
而在數據公布的當月,監管部門即召開貨幣信貸工作座談會。從過往看,在信貸會議召開后,當月信貸環比上月會出現明顯的反彈,如2022年5月新增信貸1.89萬億,環比增加1.2萬億;2022年8月新增信貸1.25萬億,環比增加約0.6萬億。其原因在于,會議召開后,銀行通過票據沖量或者加大了儲備項目的信貸投放。
對于信貸工作而言,未來穩信貸的難度有所上升。今年8月18日央行等金融監管部門聯合召開的工作會議表示,要注重保持好貸款平穩增長的節奏,適當引導平緩信貸波動,增強金融支持實體經濟力度的穩定性。要注意挖掘新的信貸增長點,大力支持中小微企業、綠色發展、科技創新、制造業等重點領域,積極推動城中村改造、“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
結構上看,中小銀行信貸占比出現下降。央行數據顯示,2011年到2018年四大行新增信貸占比呈現逐步下降的趨勢,由2011年的38.9%降至2018年的29.1%,但2019年以來該占比持續提升,2022年達到43.9%的新高。換言之,2019年以來中小銀行新增信貸占比持續下降。
記者了解到,其原因可能包括2019年以來四大行加大了普惠金融貸款的投放,客觀上促進了普惠金融的發展,但也一定程度上對中小銀行形成擠壓;2019年以來個別中小銀行風險暴露,導致中小銀行發行二級資本債等方式補充資本的難度加大,相應制約了信貸投放;結構性貨幣政策更偏向國有大行等。
“因為近年有效需求不足,大行都在以低利率搶貸款項目,但中小銀行負債成本較高,不具備優勢。同時,與其去投貸款形成不良,倒不如購買債券,所以近年中小銀行的債券投資力度加大。”某股份行資產負債部人士稱。
會議還表示,要著力做好當前金融領域重點工作,加大政策實施和工作推進力度,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融資成本持續下降。明明表示,考慮到近期政府債發行規模大,而后續萬億特別國債增發落地后資金面壓力或進一步抬升,銀行負債端成本上行壓力會有所凸顯,預計央行將繼續通過降準和續作MLF方式向市場提供流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