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中央金融工作會議10月30日至31日在北京舉行,提出“加快建設金融強國,全面加強金融監管,完善金融體制,優化金融服務,防范化解風險”。對比2017年金融工作會議。哪些信號值得重點關注?
第一,當前金融領域面臨四類問題,本次會議提到“各種矛盾和問題相互交織、相互影響,有的還很突出,經濟金融風險隱患仍然較多,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質效不高,金融亂象和腐敗問題屢禁不止,金融監管和治理能力薄弱”。問題涉及經濟金融風險、金融服務實體、亂象和腐敗、監管治理等方面,這些或是未來一個階段重點解決的問題。
對于接下來的金融工作,會議明確指出“以加快建設金融強國為目標,以推進金融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金融隊伍的純潔性、專業性、戰斗力為重要支撐,以全面加強監管、防范化解風險為重點”。其中加強監管和防范風險值得重點關注。2017年會議未明確提及當時金融領域面臨的主要問題。
第二,為經濟發展提供高質量金融服務。貨幣政策方面,本次會議提到“始終保持貨幣政策的穩健性,更加注重做好跨周期和逆周期調節,充實貨幣政策工具箱”,主要涉及貨幣總量,以及“優化資金供給結構”等,重點支持科技創新、先進制造、綠色發展和中小微企業等領域。會議還提到“準確把握貨幣信貸供需規律和新特點,加強貨幣供應總量和結構雙重調節”,也是對貨幣供應結構的再次強調。打造現代金融機構和市場體系方面,會議提到幾個方面,一是優化融資結構,重點是股權融資領域,也提到促進債券市場高質量發展;二是完善機構定位,支持國有大型金融機構做優做強,作為服務實體經濟的主力和維護金融穩定的壓艙石,嚴格中小金融機構準入標準和監管要求,強化政策性金融機構職能定位等;以及強化市場規則等。2017年會議對應表述主要是,“把發展直接融資放在重要位置、改善間接融資結構、建設普惠金融體系”,強調融資結構和體系,本次會議除了強調融資結構,也更為關注機構定位、市場規則,意在提高金融服務質量。
第三,金融監管,強調有效、全面。本次會議提到“切實提高金融監管有效性,依法將所有金融活動全部納入監管,全面強化機構監管、行為監管、功能監管、穿透式監管、持續監管,消除監管空白和盲區,嚴格執法、敢于亮劍,嚴厲打擊非法金融活動”。2017年會議的一個重點任務是去杠桿,在去杠桿表述后接著就是堅定執行穩健的貨幣政策,與去杠桿相配合,金融監管重視防范系統性風險,強調宏觀審慎制度建設、功能監管和行為監管,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相比之下,本次會議對金融監管更強調有效性和全面性,全面強化五個角度的監管。
第四,地方債務,建立防范化解風險的長效機制。本次會議提到“建立防范化解地方債務風險長效機制,建立同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政府債務管理機制,優化中央和地方政府債務結構”。而2017年會議提到“嚴控地方政府債務增量,終身問責,倒查責任”。相比2017年會議的嚴控地方債務增量,本次會議重點強調地方債務風險化解長效機制的建設,說明化債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同時在化債過程中,還要建立合適的新增政府債務管理機制。這其中強調了優化中央和地方政府債務結構,考慮到中央政府杠桿率相對較低,未來中央政府可能適度加杠桿,在有效控制地方政府債務的同時促進高質量發展。
第五,房地產,促進與金融良性循環。本次會議提到“促進金融與房地產良性循環,健全房地產企業主體監管制度和資金監管,完善房地產金融宏觀審慎管理,一視同仁滿足不同所有制房地產企業合理融資需求,因城施策用好政策工具箱,更好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加快保障性住房等三大工程建設,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2017年會議未專門提及房地產,考慮到房地產供求關系發生深刻變化,本次會議特別強調“一視同仁滿足不同所有制房地產企業合理融資需求”,相對2023年10月國務院關于金融工作情況的報告中“一視同仁支持房地產企業合理融資需求”的表述更為明確,民營房地產企業的融資可能迎來邊際改善,有助于從供給端推動地產行業修復。同時也強調了房地產金融宏觀審慎管理,健全房地產企業的主體、資金監管,以避免出現后續的融資被挪用等情況。
第六,金融開放,強調高水平、安全、穩慎。會議提到“著力推進金融高水平開放,確保國家金融和經濟安全。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穩步擴大金融領域制度型開放,提升跨境投融資便利化,吸引更多外資金融機構和長期資本來華展業興業”,以及“擴大金融高水平開放,服務好走出去和一帶一路建設,穩慎扎實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從2017年會議的擴大開放到本次會議的高水平開放,在安全的要求下,更強調開放質量;而人民幣國際化的表述也從穩步推進,調整為穩慎扎實推進。
第七,當前金融領域重點工作,顯示貨幣政策轉向概率較低。會議提到“著力做好當前金融領域重點工作,加大政策實施和工作推進力度,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融資成本持續下降,活躍資本市場,更好支持擴大內需”。短期內貨幣政策轉向的概率較低,在流動性合理充裕、降成本邏輯下,金融機構的負債端成本可能繼續下移,債市未到拐點。
來源:券商研報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