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以ChatGPT為代表的大語言模型技術正在引領新的人工智能浪潮,成為AI領域的一大熱點,它們不僅具有強大的語言理解和生成能力,還能進行復雜的分析和推理。在不少人看來,這些大模型在教育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會給教育帶去巨大的改變,并將有力地促進因材施教。
事實上,大模型的“涌現”,正在不斷倒逼教育領域開啟更深層次的變革。面對挑戰,老師和學校該如何“接招”?怎樣才能讓這些先進技術真正為課堂所用,為教學賦能?這些都是需要教育工作者認真思考的。
今年8月31日,美國人工智能公司OpenAI首次發布ChatGPT的教師使用指南,包括工作原理、建議的提示詞、局限性的解釋,以及AI檢測器的效力和偏見。這是OpenAI官方首個針對特定行業的使用指南。OpenAI在官網中也分享了一些教師使用ChatGPT輔助學生學習的案例。
去年以來,以ChatGPT為代表的大語言模型發展迅速,由于在語言生成、信息檢索、機器翻譯、自然語言理解等任務中表現卓越,其影響力在教育、醫療、媒體、科學等領域迅速顯現。隨著ChatGPT、GPT-4、Bard、文心一言等大語言模型的不斷涌現,教育領域可能成為ChatGPT最直接的落地場景。
當人工智能技術在教學中已經開始應用了,如果思考大模型對教育的影響只停留在擔憂學生會利用其來完成作業,顯然是太可笑了。對于教育工作者而言,應該思考的是如何利用ChatGPT技術來為未來的課堂和教學賦能,以及當人工智能技術不斷挑戰各個行業的專業技能時,老師又該如何“應戰”。
教師具備與人工智能“交流”的能力嗎?
ChatGPT本質上是一個聊天工具,它除了可以回答結構性的問題,例如語法修正、翻譯和查找答案之外,最關鍵的是還能解決一些相對開放的問題,例如編程、制作表格、提煉加摘要。另外,只要稍稍提示一下,ChatGPT就能生成妙筆生花的文字。現在,它已經被用來寫情書、詩歌、小說,以及學校的論文。在最新的一份調查數據中,接受采訪的美國大學生,有89%的人用ChatGPT寫作業。
事實上,隨著ChatGPT近一年來的持續火爆,越來越多的教師已開始嘗試將ChatGPT應用于課堂人機協同教學以及個人的專業發展。例如:為學生規劃個性化的學習內容和進度,并提供全天候輔導,在學生遇到問題時提供實時幫助;輔助教學設計,生成針對特定學習目標的學習資源、教學活動、作業習題和評價方案;提供實時的學習反饋和評估,幫助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度,提供針對性的教學調整建議;進行教學研究和創新探索,輔助教學研究的規劃、設計、文獻解讀、教學情境模擬,評估不同情境下的教學策略的效果等。
然而ChatGPT等大語言模型與傳統人工智能技術存在的明顯差異既為其在教育中的應用鋪平了道路,也增加了可能存在的風險。傳統人工智能技術的教育應用往往側重于面向特定任務。而大模型一方面通過自我監督學習,從海量數據中學習;另一方面,這些模型通過生成自然語言文本與用戶交互,更像是人類的對話伙伴。
因此,教師需要掌握ChatGPT的使用方法,了解一點語言模型基礎知識,以便與人工智能交流。換言之,教師除了需要和學生、同事交流,也需要提升用自然語言與人工智能“交流”的能力。近來的許多研究已經表明,ChatGPT這樣的工具能夠產生多大的作用,取決于使用者用什么樣的“提示”與其溝通。
教師具備與AI合作提升人際互動和社會情感的能力嗎?
盡管ChatGPT的應用在學術界仍存在一定爭議,但近來不少教育企業卻極力推進ChatGPT及同源技術在各種學習場景中的應用。新的人機協同教學方式對教師社會情感及人際互動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彌補人工智能技術在這方面的欠缺。
因為,教育的目標不僅是知識和技能的傳授,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社會情感技能,如同理心、合作、溝通、解決問題等能力。盡管大語言模型在處理數據和提供個性化學習支持等方面表現出色,但在社會情感及人際互動方面卻無法達到人類教師的水平,AI輔助學習本身也無法提供足夠的人際互動環境。
近期一些人工智能輔助教學的實踐表明,單純AI教學會大大減少師生間的互動,減少教師與學生的情感交流,這就需要教師強化社會情感及人際互動能力,與AI互補,共同提升教學效果,實現育人目標。
值得注意的是,大語言模型技術自我監督學習的特點同樣可能帶來風險和挑戰。比如,模型可能生成錯誤或有害的信息,使用過程中也會產生嚴重的隱私侵犯和數據安全的問題,同時可靠性、過度依賴和訪問的不平等問題近期也不斷進入公眾的視野。
教師具備分辨生成內容可靠性和適用性的能力嗎?
如何安全、負責任地使用這些大模型?與傳統信息技術應用相比,教師不僅要學會與ChatGPT進行有效對話,提出問題,理解、解釋和評估ChatGPT的回答,更需要具備批判性思維和信息辨析能力,辨別ChatGPT生成回答的準確性、可靠性和適用性,批判性地考慮其可能的偏見或錯誤。
許多使用ChatGPT的教師都有這樣的體驗:很多時候,即使微小的提示變化或者上下文條件略作調整,甚至交流順序的些許變動,都會導致意想不到的輸出結果。對于一般用戶來說,與大模型互動有時候就像與一個陌生人試圖在不知底細的情況下建立有效的溝通。這樣的“聊天”往往需要耗費很多時間和精力,但未必能得到理想的結果。
建立有效的溝通不僅需要教師善于與其對話、提問,還必須具備判斷其回答內容是否可靠和適用的能力。有研究者將這些技能分為技術熟練度、教學兼容性和社會意識三個方面。
在技術掌握熟練度方面,教師應深入了解ChatGPT的各種功能、工作原理和應用場景,知道ChatGPT常規的語言生成、問答、文本摘要等任務,了解其在自然語言處理方面的基本工作原理。同時,需要教師學會設計有效的提示和問題,以引導ChatGPT生成有意義的回答,從而獲得準確和有用的信息。
在教學兼容性方面,要思考并計劃使用ChatGPT來改進教學過程,增強現有的教學任務或開展新的教學活動,要能設計和組織使用ChatGPT的任務,并在課堂中引導學生進行相關的活動。例如,可以設置小組合作、角色扮演或辯論等任務,讓學生與ChatGPT進行交互并展示他們的學習成果。此外,教師也應培養學生使用ChatGPT進行自主學習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將ChatGPT應用于學習評價過程中。例如,在寫作評估中,學生可以使用ChatGPT來檢查語法錯誤和提供改進建議。這樣可以提供及時的反饋和指導,促進學生的寫作能力提高。
在強化技術應用的社會意識方面,教師應該保持對ChatGPT存在的問題和挑戰的批判性意識。通過了解ChatGPT在偏見、不準確性和語言生成方面的限制,引導學生對這些問題保持批判性思維。另外,教師也應讓學生了解,ChatGPT是一個機器學習模型,而非絕對準確和可靠的信息源。
在掌握上述技能后,相信教師不僅可以有效地使用ChatGPT來改進教學,防止ChatGPT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也能為學生提供一個更富有創意和參與度的智能學習環境,釋放學生的創造力,為他們提供更為個性化的學習支持,并引導學生做好未來與人工智能系統一起工作的充足準備。
作者:陳向東(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副主任)
編輯:王星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