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吸引成年人在城市里玩“躲貓貓”【社交、運動,還是懷舊?】
今年9月初,只需要9.9元或16.8元就能玩一晚上的成人版“貓抓老鼠”游戲在全國各大城市流行起來。據不完全統計,北上廣深蓉渝蘇杭等超過40座城市,出現了相應“躲貓貓”社群和線下活動。
時隔一個月,“躲貓貓”游戲的熱度似乎迎來了冷靜期。相關平臺數據顯示,當前各大城市每晚報名“躲貓貓”游戲的人數已經從平均40人下滑至10人左右。
“躲貓貓”其實就是童年時代捉迷藏的升級版,只不過現在的“躲貓貓”游戲借助了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具有社交和運動屬性。“躲貓貓”為什么能迅速走紅?這種新型游戲是否只是曇花一現?10月23日,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對話了游戲的發起者、參與者以及相關專家。
一場游戲超100人參與“躲貓貓”火爆超40座城市
日前,全國各地媒體都在報道“共享位置躲貓貓”游戲,但游戲究竟起源于何處,難以查證。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在抖音、小紅書、B站等平臺查詢發現,這款游戲在年初就出現在了校園。
今年2月,湖北一高校學生組織真人版“躲貓貓”,并在網絡上發布了一條關于共享位置“躲貓貓”的視頻,參與者躲在下水道里,引發網友熱議。
9月初,新型“躲貓貓”游戲在年輕人的圈子里火爆起來。記者梳理網絡平臺資料發現,北上廣深蓉渝蘇杭等超過40座城市,均出現了“躲貓貓”社群和線下活動。
阿陳是成都“追風部落”游戲社群的主理人,今年9月中旬,他組織了一次“躲貓貓”游戲,“第一場游戲有50人參與,之后發展到每周基本開4場,一場游戲人多的時候超過100人。”阿陳說。
記者了解到,“躲貓貓”游戲報名方式主要分兩種:一是通過線上好友社群接龍報名,二是通過小程序自主選擇俱樂部報名。
一款名為粗門的潮流運動綜合平臺就是其中之一,點擊進入平臺首頁,就能看到“躲貓貓”游戲的相關資訊。在10月23日當天,北京、廣州、上海、西安、成都等多個城市已經發布了數十場“躲貓貓”游戲,報名游戲玩家均超過20人。目前,這款游戲覆蓋全國各地。
“據平臺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全國累計有3202個俱樂部在做‘躲貓貓’游戲活動,從9月到10月23日來看,共發布了1.6萬場‘躲貓貓’游戲活動,時間集中在19點到22點之間,單價在9.9元-19.9元之間。”粗門平臺相關負責人說。
花16元參加一場游戲 運動與社交屬性吸引多人參與
James第一次知道“躲貓貓”是在小紅書看到的。今年國慶假期的一個晚上,他和朋友來到成都東郊記憶,花16元參加了一場線下“躲貓貓”,16元主要包括兩條熒光手環和一瓶礦泉水。James稱,當晚一共有近50人參加,游戲前組織者會講解游戲規則,所有人都會進入高德地圖上的一個群組里共享位置,集體換成湯姆貓或者杰瑞鼠的頭像,游戲即開始。
“我們有10分鐘的躲藏時間,‘老鼠’被抓到后要交出一條熒光手環,同時也變為‘貓’,最終得到手環最多的‘貓’則能成為‘貓王’。”James表示,當晚一場“躲貓貓”游戲共兩局,每局1小時左右,一局下來大概可以跑3-5公里。
一款簡單的游戲,為何突然爆火起來?游戲組織者和玩家們有自己的看法。
“我們的項目包括飛盤、露營、徒步,現在又多了一個‘躲貓貓’游戲。”在阿飛看來,“躲貓貓”突然流行起來,主要還是因為這是一項兼具運動和社交屬性的游戲。他表示,相比飛盤和腰旗橄欖球,“躲貓貓”游戲本身沒有競技性,在“貓抓老鼠”的過程中,兩個群體的玩家會各自商討戰術,慢慢地就變得熟悉起來。
阿生是“躲貓貓”游戲的發燒友,9月以來,他已經參與過20余場游戲。“這是一個上癮的游戲。”他說,“我玩游戲的初衷是鍛煉身體,順便認識朋友。比起在健身房跑步,我更愿意以游戲的形式完成跑步。”在他看來,不管是“貓”還是“老鼠”,與同伴一起商量戰術斗智斗勇取得勝利,除了收獲成就還有友誼。
“‘躲貓貓’的組織成本低,所以出現了爆發性增長。”粗門平臺相關負責人說。
或將迎來“冷靜期” 將催生更多類似游戲出現
風靡全國的“躲貓貓”游戲到底能火多久?這樣的新型社交游戲是否只是曇花一現?記者梳理發現,當前北京、廣州、成都等各大城市每晚報名“躲貓貓”游戲的人數已從平均40人下滑至10人左右,這種游戲的熱度或已迎來“冷靜期”。
“進入10月中旬,我們社群參與‘躲貓貓’游戲的玩家明顯變少了,最少的時候只有七八個人。”阿陳說。
談到這樣的變化,阿陳有自己的看法。他表示,很多人參加“躲貓貓”游戲是為了懷舊,尋找童年的樂趣,但這項游戲過程簡單,體驗幾次就不想再參加了。“最近我們也在想辦法,試圖對游戲進行升級,比如加入一些新的元素,讓游戲變得豐富起來。”
“不排除明年春夏季節,此款游戲或又會以迭代升級后的形象重新出圈。”粗門平臺相關負責人說。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副研究員王楠認為,“躲貓貓”游戲是當下年輕人出于情感需求和社交需求催生出來的游戲,但這種心理上的滿足感不會持續太久,因為參與者之間的聯系不會像兒時“躲貓貓”游戲那樣有深層次的聯系,這意味著游戲的參與者聚得快、散得也快。
王楠認為,隨著時代發展,年輕人的需求更加多元化,因此還會催生出更多類似“躲貓貓”的游戲出現。
《華西都市報》2023年10月27日A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