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0月10日電 題:面對抑郁情緒該如何自救?
——專訪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陸林
作者 劉洋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衛生日。近年來,心理健康問題逐漸進入大眾視野并成為熱點話題。如何幫助抑郁癥患者打破“主動求醫”門檻?面對抑郁情緒該如何自救?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陸林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對此進行解讀。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常見的精神障礙疾病有哪些?有哪些征兆?為何難以預防?
陸林:常見的精神障礙包括抑郁障礙、焦慮障礙、精神分裂癥、雙相障礙、創傷后應激障礙等。精神障礙的征兆根據不同的疾病表現不同,有些也可能存在一些共性,比較常見的包括情緒持續低落或焦慮、社交和人際關系困難、出現明顯的行為異常或不斷重復的動作、強烈的幻覺或妄想、持續的睡眠問題或體重變化、注意力不集中或記憶力減退、社會功能明顯下降等。
精神障礙的發展受到遺傳、環境、個體心理因素等多個因素的綜合影響,發展過程較為復雜,具體機制尚不完全清楚,因此預防有一定難度。另外一些精神障礙疾病在早期缺乏明顯癥狀,加上人們認識不夠,往往容易被忽視或誤解,也導致預防措施應用困難。
中新社記者:抑郁癥的治療難點是什么?
陸林:抑郁癥的病因目前還不是特別清楚,因此臨床治療有很多難點,主要體現在:一是病因復雜,藥物起效慢。抑郁癥的病因涉及多個因素,包括遺傳、生物學、心理、社會因素等,這增加了治療的復雜性。患者對治療的反應和需求個體差異大,同時目前大部分抑郁癥治療藥物起效較慢,因此找到適合每個患者的最佳治療方法需要較長過程。二是就醫意愿低,治療依從性差。雖然隨著媒體報道增多,人們對于抑郁癥的認識提高,但歧視等問題導致很多抑郁癥患者不愿到醫院就醫。另外抑郁癥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可能面臨治療依從性的問題,包括遵循醫囑、堅持服用藥物和參與心理治療等,都需要患者和家屬長期配合。
中新社記者:精神障礙患者難以主動就醫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幫助患者打破“主動求醫”門檻?
陸林:精神障礙患者難以主動求醫的原因,首先要從精神障礙的分類來看。重性精神病患者往往沒有自知力,無法意識到自己的疾病,因而不會主動求醫,這時候就需要家屬和社會來幫助他們。
非重型精神障礙患者,也就是常說的焦慮、抑郁等精神心理疾病患者難以主動求醫的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對疾病重視不夠,患者認為焦慮癥、抑郁癥等不是疾病,無需求醫,或者他們認為求醫也治不好;二是社會問題,一些患者懼怕社會偏見,害怕會因此被周邊人議論、歧視或是被心儀的就業崗位拒絕等;三是患者對精神障礙的癥狀認識不到位,無法辨認自己是否患病。
比如抑郁癥除了情緒持續性低迷以外,還有軀體化癥狀表現。有的患者情緒還可以,但經常有頭疼、沒食欲、失眠或者呼吸不暢等身體不適。這些患者到神經內科、腸胃科等科室反復檢查后卻沒有查出病因,從而引發更大的焦慮。如果人們對于抑郁癥癥狀的了解有所加深,將會有意識地去精神心理科排查病因。
因此,在幫助精神科患者打破“主動求醫”門檻時,首先,要加大科普教育和知識普及宣傳活動,向社會大眾提供關于精神心理健康和精神障礙的準確信息,消除社會對精神障礙的誤解和偏見,增強患者對精神心理健康的重視和了解。其次,建立支持患者的社會網絡,涵蓋家庭、朋友、同事和社區組織,這些渠道可以提供情感支持、信息分享和鼓勵,使患者感到受理解和被接納。另外,降低求醫門檻,包括提供在線咨詢、電話咨詢和社區心理健康服務,為患者提供方便、隱私和易接近的咨詢和治療渠道。同時也要做好家庭親屬的培訓和輔導工作,幫助他們理解和支持精神病患者,并積極配合、參與治療過程和后期的康復。
最重要的是,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和需求,以尊重和理解的態度對待每個患者的治療意愿和節奏,同時提供針對性的治療方案和支持服務,幫助減少患者對治療的不安和抵觸情緒。
中新社記者:部分抑郁癥患者因害怕副作用等緣由,對于服用抗抑郁藥物有一定抵觸心理。您對此怎么看?
陸林:有些精神類藥物可能會有一些副作用,但不同患者在服藥后產生的不良反應種類和程度也是不同的,并非一定會發生。醫生會根據患者的情況進行藥物的調整,患者無需過度擔心。目前臨床上治療抑郁癥和焦慮癥的藥物副作用很低,尤其是在服用劑量較低時,這些副作用可忽略不計。
在解決藥物副作用問題上,首先要確保醫生和患者之間的溝通。治療抑郁癥和焦慮癥的藥物選擇廣泛,患者需要將對服藥的顧慮以及自身健康情況告知醫生,與醫生協調用藥選擇。比如,一些患者可能擔心服藥后發胖,醫生可對此選擇不會導致患者發胖的藥物進行治療。一些藥物的副作用僅是暫時的,在患者建立耐受后便無大礙。對于具有長期副作用的藥物,醫生會在與病人溝通后,根據病情需要,適時調整用藥。
我們也要加強用藥科普,減輕患者對于用藥的心理負擔。患者也要有信心去配合醫生的治療,而不是自主停藥,導致病情反復。
中新社記者:心理治療師是如何給予抑郁癥患者專業治療的?
陸林:在精神科醫生對患者進行評估和診斷后,根據其患病的嚴重程度和特點,制定個性化的治療計劃。需要心理治療的,由心理治療師根據患者的病情和癥狀程度通過多種方法幫助患者應對抑郁癥。
一是運用心理療法,例如認知行為療法、解決方案導向療法或心理動力學療法等,幫助患者改變消極的思維和行為模式,提高情緒管理能力。二是提供支持和傾聽,讓患者有機會表達負面情緒和需求,同時給予積極的回饋和建議。
目前,開展心理治療的醫院還不是特別多,還需進一步建立規范化和標準化的心理治療師培訓和考核體系。
中新社記者:您提出的“干預病理性記憶新模式”是如何治療抑郁癥的?
陸林:人類在遭遇災難性事件后會產生強烈、持久的病理性情緒記憶,這種病理性記憶異常頑固、伴隨終生,給人類造成極大的痛苦,進而引發一系列嚴重的精神心理疾病,如創傷后應激障礙、恐懼、藥物成癮以及焦慮抑郁等。
“干預病理性記憶新模式”是建立聲音、圖片等外部線索與痛苦記憶直接的聯系,通過這些線索讓病患或在清醒狀態或在睡夢中重新激活痛苦的記憶,之后通過藥物或脫敏療法,減淡甚至抹去相關痛苦記憶。例如,這一方式曾用于治愈有戰后心理創傷的退伍老兵。通過模擬炮彈的聲音,讓退伍老兵在睡夢中重現使他痛苦的戰場記憶,之后用藥物等減淡相關記憶。
中新社記者:睡眠與心理健康有著怎樣的聯系?
陸林:睡眠障礙常常是誘發心理健康問題的主要風險因素之一。長時間的睡眠不足將增加患抑郁癥等精神障礙的風險。而改善睡眠有利于維持心理健康,例如,精神障礙患者在失眠得到治療后,其幻覺、偏執、焦慮、抑郁、噩夢等精神疾病癥狀明顯減輕。
睡眠不足還會引起大腦功能受損,包括記憶力、注意力及獎賞系統相關腦區功能的改變。睡眠障礙會增加癡呆的發生風險,加重認知受損程度,誘導神經炎癥反應。此外,睡眠不足可能損害前額葉活動,不利于情緒調節,對清醒時的認知功能也有顯著影響。
良好的睡眠有助于提高心理應對能力,減輕壓力和焦慮,提升心情和幸福感。同時有助于增強免疫系統的功能,維護器官功能的正常運轉,提高抵抗疾病和感染的能力。良好的身體狀況也是維護心理健康的重要一環。
中新社記者:您認為海外的華僑華人比較容易遇到哪些心理問題?如何為海外華僑華人的心理問題保駕護航?
陸林:海外的華僑華人較容易遇到的心理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文化適應壓力、人際關系問題、缺少社會支持等。華僑華人在海外生活因面臨文化習俗、社會風氣和語言方面的不適應;難以融入當地社會建立社交圈,缺少社會支持;與故鄉的親人朋友交流漸少等情況,而容易陷入抑郁或焦慮的狀態。
海內外的相關組織和機構可以為華僑華人舉辦適應當地文化環境的培訓和支持。通過組織聯誼會,與其他華僑華人以及當地人建立聯系交流,幫助他們參加社交活動,更快地融入社會,減輕孤獨感和思鄉之情。同時,幫助他們了解當地常見的健康問題和應對方法,鼓勵他們積極參加體育活動,保持良好生活習慣。聯合專業人士為華僑華人提供心理咨詢服務。(完)
受訪者簡介:
陸林,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北京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所長、國家精神心理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精神衛生中心主任。陸林院士始終致力于推動中國與海內外科技交流與合作,提高了中國精神醫學和睡眠醫學研究水平。在陸林的不懈努力下,中國現已與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德國、丹麥、韓國、克羅地亞、巴拿馬等多個國家和地區在精神心理疾病和睡眠障礙的科學研究方面建立了密切的聯系,取得了一系列突出的成果。2023年,陸林獲頒“中國僑界杰出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