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搜狐健康
作者 | 順義婦兒醫院精神科 馮若冰
編輯 | 施桂娟
深夜emo、作息顛倒、越夜越興奮……這些狀態往往會影響人們的作息和睡眠質量。睡眠對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至關重要,然而,失眠卻成為了許多人的日常生活所面臨的問題。為了改善睡眠情況,我們需要了解一些有效的睡眠衛生知識,掌握常見的誤區和正確的應對方法。
到底睡多久才足夠?
我們常常被告知,每晚需要8小時的睡眠才能保持健康和精力充沛。然而,實際情況是,每個人的睡眠需求可能各不相同。有些人每天睡5-6個小時就足夠,而有些人則需要9-10小時睡眠才能保持較好的狀態。不必過度追求睡眠時間,這樣反而會使人變得緊張和焦慮。過度追求一個固定的時長違背了睡眠的初衷,我們本應該放松休息、恢復精力,而不是將它變成一項需要努力完成kpi的工作。如果能夠精力充沛地完成第二天的任務,那么這樣的睡眠時長就是相對理想的。
睡眠的不合理認知有哪些?
經常失眠的一些患者,對于睡眠常常會有不合理的認知和期待。
- 非黑即白:“我必須睡夠8個小時才行”;
- 災難化:“睡不好明天就完蛋了”。
這些不合理的認知不僅不會幫助入睡,反而讓患者過分擔憂,帶來了恐懼焦慮的情緒。而負面情緒會使睡眠進一步惡化,失眠的加重又反過來影響患者的情緒,形成“認知-情緒-行為”之間的惡性循環。
打破不良認知的惡性循環,就要從對睡眠的認識入手,可以試著轉移注意力,不必過度關注睡覺這件事。當這些負面的想法又出現時,試著用“今晚或許能睡好”代替“今晚一定睡不著”;用“每個人對睡眠的需求都不一樣”代替“我必須睡夠8小時”;用“今天睡不好也沒關系,每個人都會有睡得不好的時候”代替“睡不好一切都完了”。
睡前應做好哪些準備?
睡眠環境和日常生活環境分開。在生活中,我們不要在床上進行刷劇、打游戲等活動,最好做到白天不上床,晚上躺下就不刷手機。把睡眠環境與工作娛樂的環境分隔開,讓床、臥室與睡眠之間建立正向的聯結,上床就有困意。
睡眠時間和活動時間分離。盡量避免白天、周末補覺的想法,建立良好的睡眠節律。有些人因為擔心失眠,會提前一兩小時就躺上床,結果越躺越焦慮,愈發覺得自己會失眠,反而更加緊張興奮。
睡前避免興奮、過度疲勞。在白天,我們可以進行適量的運動,但不宜過度疲勞。睡前2-3小時避免劇烈運動,避免看情節刺激的電影、小說等。睡前4-6小時避免食用興奮類的食物,比如咖啡、茶、運動飲料等,可以喝杯熱牛奶或泡個熱水澡,但不必強求。
睡前可適當放松。在入睡前可聽一些舒緩放松的音樂,也可以跟著音樂做一些放松訓練。如果失眠的嚴重程度,已經明顯影響了正常生活和工作,且自己難以調節,或失眠因嚴重的焦慮、抑郁情緒引發,建議及時到精神科就診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