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來自于微信公眾號 鳥哥筆記(ID:niaoge8),作者:花花小萌主,授權轉載發布。
近期,年輕人話題里津津樂道的都是上海萬圣節,一個西方的節日卻處處透露著本土文化的趣味,有人說這是一場cosplay的狂歡,但更多的人認為,這是一場玩梗的盛宴,甚至有人把此次萬圣節,稱之為“萬梗節”。
從唐僧、安陵容、向太、吳京到乙方、魯迅的“不干了”、李佳琦的“哪里貴了”……互聯網上的熱梗,都從線上來到了線下,梗,似乎在成為一種新的語言,也在成為新的流量勢力。
正如抖音博主“感悟心理學完顏慧德”,就是因為“梗”而獲得了百萬粉絲,目前,完顏慧德的粉絲已超過222萬,獲贊也已超過200萬。作為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其抖音的主要內容是與心理學相關的各種主題視頻,如人格障礙、適應障礙、失眠的心理問題等,但完顏慧德能獲得粉絲,卻不始于她的專業,畢竟,那些心理學專業在網友看來,就像一個“笑話”。
關于完顏慧德的造梗流量
完顏慧德的首發短視頻在2019年5月13日,當時結果并不理想,且一開始她的粉絲主要集中在中老年,從寂寂無名到成為年輕人眼中的網紅,主要歸功于她不知不覺中的“造梗”能力。
一是她造梗人設,完顏慧德走紅互聯網還要歸功于她的長相,撞臉了“三夢奇緣”,除了長相神似,連說話的聲音、語氣都非常相似,因此完顏慧德剛火的時候,很多網友將其稱為“一夢奇緣”。“三夢奇緣”是自稱“小楊冪”的網紅,以其獨特的臉型引發了眾多網友的關注。因為和楊冪有點神似,網友稱她們為“分冪物”,甚至還誕生了#楊冪是一個種族#這一話題。我認為,這或許是她初始流量的發酵起因。
二是她的造梗無意,不同于其他人有方向性的造梗,完顏慧德的造梗完全是無意的、被動的,帶著一種懵懂無知的荒誕幽默。比如把“滾出去”說成“拱出去”,把“倫理問題”說成“lonely問題”,把“安分守己”說成“iPhone手機”,把“笑暈了”說成“笑擁了”,還有“好嘞叫閨蜜,不好嘞叫敵蜜。什么是敵蜜,就是敵人的秘密。”……
綜合完顏慧德的人設+造梗,網友將其稱之為“樓蘭語”,成為一種新型網絡語言,成為了吸引年輕人的流量新勢力。之所以稱之為“樓蘭語”,還是源自于“三夢奇緣”,因為長得像剛出土的樓蘭干尸,所以這類長相、口音所輸出的語言,統一被稱為“樓蘭語”。在互聯網上,有大規模的模仿和二次創作,甚至還有《樓蘭語考試》、《樓蘭語速成指南》等內容,可見其風靡程度。
有網友說,不會幾句“完言慧語”,還真不好意思說自己5G沖浪。的確,現今,大家想要證明自己是互聯網常駐嘉賓,脫口而出的熱梗,成為了最好的證明方式之一。
“梗”的類型有哪些?
互聯網上的梗很多,除了“完言慧語”,還有類似“栓Q”、“芭比Q”、“PUA”等各式梗,有的梗是單純的從語言的諧音中來,有的梗背后隱藏著熱門事件,而有的梗則源自于包裝的形象。所以,在我看來,梗,可以分為三類。
1.語言諧音梗
這一類梗,最明顯的就是完顏慧德的造梗,在語言、口音的助力下,能夠迅速被網友捕捉并發酵。還有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已被封禁的抖音博主“鐵山靠”,一句“臥室嫩疊”(山東方言“我是你爹”)在短短3個月內漲粉近1300萬人,甚至有了一群自稱“靠家軍”的鐵粉。
比如“貓餅”,是毛病的諧音,網絡釋義上說,通常在網絡上都不是指吃的餅干,而是說有一定神經質的人群,并不是指這個人真的患有生理上的疾病。還有諸如UCCU ,“You see see you”簡稱“UCCU”,意思是“你看看你”。
再比如之前網絡上的一個熱梗,晏子使楚,被人羞辱后離開,有認識晏子的大臣一聽,急忙去追,說“晏子!晏子!沒有你我可怎么活啊 !”這是《從你的全世界路過》里,岳云鵬的臺詞,將其與傳統文化中的語言諧音,雖然惡搞,卻也讓人解壓歡笑。
2.熱門事件梗
語言諧音熱梗傳播簡便,膚淺易懂,而熱門事件梗故事相對較多。近期聊得最多的就是李佳琦的“哪李貴了”,源于2023年9月10日,李佳琦直播間懟網友事件,意指一個人如果覺得某個商品貴,要最先反思自己有沒有努力工作。
另外,之前沖上熱搜的“小鎮做題家”也是如此,大致可以將其理解為出身于農村或小城鎮,埋頭苦讀,擅長應試,高考進入一流高校,但缺乏一定視野和社會資源的貧寒學子。“小鎮做題家”的故事屢屢刷屏,看似年輕人不堪重負,其實更多的是以自嘲的方式減壓。
再則,事關“脫下孔乙己的長衫”的熱梗也一直是流量中心,這是年輕人抒發自己念了大學,卻找不到心儀工作的困頓和苦悶。
與語言諧音梗不同的是,熱門事件梗往往蘊含了深層的文化、生活的現狀,更是情緒的一種抒發。
3.包裝形象梗
顧名思義,這類梗,主要是從形象上入手,比如“樓蘭語”本身就是一個梗,屬于包裝形象梗,因為主要是長相與樓蘭干尸相似,才有了這個定義。
網友有時候為了立住自己的人設和形象,常常使用二次元的一些梗,來證明自己的可愛,比如“嘴替”,“互聯網嘴替”就是非常受歡迎的人設,大膽發言,表達大多數網友想要表達的內容,甚至比網友們自己想要說的還要到位。“互聯網嘴替”和“鍵盤俠”相反,是一個褒義詞,是對網友有文化涵養、擅長表達的贊賞和肯定。
正如原本憨厚可愛的Loopy,通過P圖手段,充分發揮了“皮膚最粉,罵人最狠”的“互聯網定律”,就成了當代年輕人的“互聯網嘴替”。
其他還有尊嘟假嘟、哈基米等詞,與語言諧音梗不同的是,這類梗本質上是為了顯示溝通中的可愛形象,不讓語言顯得生硬。
從以上三類“梗”中,我們可以發現,“梗”有三個特點:
一是梗有依托性,梗并不是憑空捏造的,而是暗度陳倉或者明修棧道的,每一類梗都有各自的依托,比如語言、事件、形象等,沒有這些打底的梗,并不能流行。
二是梗有時效性,搜索互聯網上的梗,每一年都有新的熱梗,2021年的“奪筍吶,后山的熊貓都被你餓死了”,是 “多損哪”的諧音,還可叫“筍都被你奪完了”;2022年的大冤種、我真的會謝等,今年的“花西子”,人們不再說出門掙錢,而是說 “出門掙花西子”,一天的工資也不再以元為單位,而是換算為幾倍的“花西子”。
三梗有情景性,無論哪種梗,都能夠運用到相應的場景中,無論是溝通交流還是品牌營銷,“場”還是不可或缺的,不能運用的梗,不足以稱為流量新勢力。
有人說過,造梗并不改變語言已有的知識,而只是將某種新的能指符號賦予到一定的文化背景之中,深以為然。
“梗”是如何成為流量新勢力的
“梗”帶來的流量讓人意想不到又在情理之中,“梗”是如何解析流量密碼的?
1.情緒表達
人都有情緒,有情緒就需要表達,不然就會變得壓抑不快樂。“梗”是在了解年輕人心態的基礎上,結合當下互聯網的語境,創造易記憶、易傳播的內容,是通過信息的整合實現語言的幽默表達。熱梗只是一種溝通方式,本質還是語言,也是一種情緒的表達。互聯網上不斷流行的熱梗,是一種網友的“精神需求”。
用幽默的“梗”去表達現實中遇到的各種情緒,從而獲得壓力的釋放,無形中可以暫時解決很多的矛盾。正如在完顏慧德的視頻里,“lonely問題”、“iPhone手機”,將原本讓年輕人抗拒的語言,變得詼諧和易于傳播,把不良情緒化解在了“梗”的趣味中。
2.二次創作
“梗”要成為“熱梗”,就要有足夠多的二次創作,我們常常說參與性,二次創作講的就是一個參與性。只有網友能夠參與到其中,“梗”才能成為流量。用戶參與度越高,互聯網流量就越大。
帶著清澈單純輸出梗的完顏慧德,被某些網友調侃為2023年度造梗女王,她能火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她的無意性觸發了網友的參與性。詹金斯在《文本盜獵》這本書中還首次提出“參與性文化”這一概念,用以描述媒介文化中的互動現象。他認為“生產者、媒介、消費者及創造性的思想匯集在一起,使得文化工業呈現出一種雙向的通路。”
3.圈層文化
在互聯網的虛擬世界中,熟練地運用熱梗,已經成為網友們標榜時尚和劃分圈子的一種手段。所謂圈層,就是群體在特定興趣領域或社交場合內,形成小團體并呈現出共同價值觀、話語模式和行為規范等現象。《小眾時代》寫到,“在互聯網時代,日常生活中本就有著不同需求、不同愛好的人群可以很容易地通過網絡與志同道合之人聯系、聚集在一起。在小眾的圈子里,用戶很容易搜索到自己需要的信息,找到屬于自己的領域,這些都直接推動著小眾群體的發展擴大。”
圈層就是影響力,正如之前小紅書推出“找搭子”,就是一種圈層營銷,造流量、引共鳴。而小紅書整個平臺,就是圈層文化流量的最好代表。圈層,有很強的社交屬性、傳播屬性,“梗”已經成為圈層文化的代表,也就成了流量洼地。
尼爾·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中指出:“和語言一樣,每一種媒介都為思考、表達思考思想和抒發情感的方式提供了新的定位,從而創造出獨特的話語符號。“梗”,就是這樣一種話語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