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智東西
但看到這份名單,我更在乎的不是哪些中國供應商進入了,而是哪些領域我們仍被拒之門外,甚至難以分口湯喝。
蘋果的拳頭產品基本有五類,iPhone、MacBook、iPad、AirPods 和 Apple Watch,最近我扒了扒這些產品的外網拆解,從這些拆解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到底誰,才是蘋果真正的核心供應商。
而與這次發布的供應商名單做對比,中國供應鏈,又到底扮演了怎樣的角色?從在 " 邊角料 " 里分口湯,到 " 吃肉 ",我們還有多少功課要做?
01. 芯片、屏幕、存儲三大核心,
美日韓牢牢把控
很難想象,有一家公司,就賣一種手機,掙的錢占全球手機行業利潤的 60%。480 億美元,這就是 iPhone 給蘋果帶來的一季度營收,占據蘋果營收的半壁江山。
這樣一款產品,究竟是誰是它的核心零部件供應商呢?
先說結論,在 iFixit 的 iPhone 12 Pro Max 拆解展示中,我唯一看到的中國大陸供應商是惠州德賽電池(蘋果電池供應商應該還有大陸廠商興旺達),而其他供應商則以美國、韓國、日本等國為主,并且美國本土供應商占據絕對主導地位。
▲ iPhone 12 Pro Max 主板,圖片來源:iFixit
在拆解圖片中,碩大的自研 A14 芯片十分顯眼,芯片內還封裝了美光的 6GB LPDDR4X 內存,而蘋果自研的 A14 電源管理芯片也應用在了自家旗艦機中。
通過此前 Techinsight 發布的 iPhone 11 Pro Max 成本報告中,可以了解到,手機成本最高的幾個部件,分別為處理器、基帶芯片、相機模組、屏幕模組、存儲器件、非電子部件和射頻器件,這幾類大約占據了近 80% 的成本。
▲蘋果 iPhone 11 Pro Max 零部件成本占比,圖片來源:Techinsights
iPhone 12 Pro Max 的 A14 芯片掌握在蘋果自己手里,美國高通則提供了 X55 基帶和 RF 射頻模組,手機三枚攝像頭均由韓國 LG 提供,屏幕則是韓國三星和 LG 兩家供應,內存來自美國美光,閃存來自日本鎧俠。
眾所周知,韓國和日本在政治上緊緊依附于美國,因此蘋果 iPhone 的關鍵供應商可以說都來自于沒有任何政治風險的國家,保證核心技術掌握在 " 自己人 " 手里。
▲數據來源:Electronics360、Techinsights、iFixit
在 iPhone 主板密密麻麻排布的器件中,還有很多驅動 IC,這些芯片可能成本并不算太高,但每一個都至關重要,比如各類電源管理芯片、屏幕驅動芯片、音頻解碼芯片、VCSEL 激光陣列驅動等等。
而即使是這些 " 細枝末節 " 的器件,也基本上被美國德州儀器、瑞士意法半導體、荷蘭恩智浦等公司收入囊中。
不僅是 iPhone,如果我們將目光放得更開,情況也是如此。蘋果另外的兩個爆品分別是 MacBook 和 iPad,這里我們主要看最新款的 MacBook Air M1 版本和搭載了 Mini LED 屏幕的 iPad Pro 2021 款。
▲數據來源:Electronics360、Techinsights、iFixit
在這兩類產品中,幾乎看不到任何中國大陸供應商的身影,這兩款產品的處理器均由蘋果自研的 M1 芯片擔任。內存、閃存基本還是被美光、SK 海力士、鎧俠等熟悉的美日韓企業牢牢把控。
▲蘋果 MacBook Air 主板上 M1 芯片的特寫,圖片來源:iFixit
各類電源管理芯片、驅動 IC 供應商中,德州儀器、意法半導體、博通等美國廠商都是座上常客。這其中,臺灣環旭電子也憑借在 WiFi / 藍牙模塊方面的技術積累打入了蘋果的兩款核心產品中。
▲ iPad Pro 2021 款主板,圖片來源:iFixit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最新的 Mini LED 技術的進入,中國臺灣地區的不少顯示技術企業開始在蘋果供應鏈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比如臺灣表面科技就憑借自己對于微小 Mini LED 芯片出色的加工技術,成為了蘋果 Mini LED 屏幕供應鏈上極為關鍵的一環,甚至有業內人士預計,在兩年內都不會有第二家企業可以取代臺灣表面科技的地位。
另外,不論是手機、平板還是電腦,蘋果的相機供應商都基本選定了日本索尼和韓國 LG。該領域索尼的統治力很強。
▲ iPhone 12 Pro Max 的主攝拆解,圖片來源:iFixit
由于 Apple Watch、AirPods 等產品涉及零部件較少,我就沒有單獨列出來,但這些產品的零部件基本也是美日韓企業的天下。尤其是芯片、屏幕和存儲三大領域。僅有部分聲學部件(麥克風、揚聲器等)由大陸的歌爾聲學提供。
可以說,在蘋果的 iPhone、iPad 和 MacBook 三類核心產品中,中國大陸廠商仍然沒有一家成為這些產品中占成本大頭的核心零部件的供應商。
02. 打入蘋果 " 核心 " 很難嗎," 組裝廠 " 有沒有未來?
經過上面的冷靜觀察,蘋果前不久更新的 TOP200 供應商名單,我們還是要謹慎樂觀的看待。
在蘋果新增的 36 家供應商中,大陸企業的確上榜了 12 家,但仔細扒開來看,這些企業的主營業務更多集中在材料、結構件方面。
而美國新增供應商則以半導體相關為主,例如激光發射器等,日本新增企業雖然也與材料相關度較高,但更偏向高端材料。韓國在蘋果供應鏈中的地位愈加重要,甚至連射頻 PCB 蘋果都要開始用韓國貨。
▲圖片來源:國際電子商情
當然,在這些新增的大陸企業中,我們能看到深天馬、兆易創新這樣的半導體領域企業。
深天馬在 LCD、OLED 屏幕領域是國內頭部玩家之一,在 Micro LED、柔性 AMOLED 方面也在積極做著技術儲備。相比京東方、TCL 華星,天馬可能略顯低調,但它也是全球第一的手機 LCD 打孔屏出貨商。
▲深天馬近期展示的透明 Micro LED 和電子紙結合的創新產品
兆易創新則是國內潛力較高的存儲技術企業,6 月初剛剛量產了 DDR4 內存產品,正式入局內存主流存儲市場。
不論是屏幕還是存儲,中國大陸廠商能夠躋身蘋果供應鏈,都是一種機遇,但能否把握好還要看各自是否真正有過硬的技術實力和供應產能保障能力。而且兩者究竟扮演怎樣的角色、提供怎樣的產品還不得而知。
在被蘋果移除供應商名單的 34 家企業中,豪威科技在一些報道中被列為 " 美國企業 ",但實際上,豪威科技早在 2019 年就被韋爾股份收入囊中,單從實際控制權來看,豪威科技算是中國公司。
會不會正因如此,蘋果才會將其移除?這種可能也引人思考。
此前豪威科技的最新 OV64A、OV64B 等 CMOS 圖像傳感器產品在參數上甚至已經追平了索尼、三星等巨頭,但是三星、蘋果、華為等主流手機廠商仍然選擇索尼和三星。
▲豪威科技支持 8K 視頻拍攝的 6400 萬像素圖像傳感器 OV64C
有業內人士透露,其實 CMOS 遠不是看參數這么簡單,更多時候廠商賣的是一個打包方案,其中還包含很多更深層的技術,甚至是一些算法。除此之外,蘋果的產能要求也不是一般企業可以滿足的。
你不僅要有先進的技術,還要有堅實的產能基礎和良率做保障,才可能得到蘋果的青睞。而在半導體產能短缺的當下,供貨穩定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
目前,中國臺灣地區的富士康承擔了蘋果近八成 iPhone 手機的生產制造,也就是我們熟悉的 " 組裝 ",而大陸企業立訊精密也從過去代工蘋果 AirPods 耳機一步步積累經驗和技術,逐漸開始承擔起一部分 iPhone 手機的組裝訂單。
都說蘋果手機離不開中國大陸,但更多的,是離不開中國大陸的代工生產,而非核心零部件。
Counterpoint 發布的一份報告中指出,iPhone 12 的總體成本上漲了 72 美元,約合 400 多人民幣,而 iPhone 12 Pro Max 的成本漲幅則更大。
▲ iPhone 12 相比 iPhone 11 成本的增加,圖片來源:Counterpoint
從報告中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成本的上漲主要來自于芯片、5G 和屏幕的升級,A14 芯片和 5G 基帶成本增加了 32 美元,RF 射頻組件和屏幕分別增加了 19 美元和 25.5 美元。
而芯片、基帶、屏幕則來自于美國和韓國,可以說,即使蘋果產品的升級增加了對供應鏈的需求,最大的利潤還是被美國自己賺走了。
目前從 TOP200 名單中一眼看去,僅有京東方一家企業在屏幕領域分得一部分蛋糕,也算是中國大陸企業在蘋果核心零部件領域的關鍵突破之一,但京東方在真正供貨后,產品表現如何,還需要市場的檢驗。
因此,蘋果供應鏈名單中雖然增加了不少大陸企業,但這些企業真正能否去果鏈吃到肉,還要畫一個問號。
換句話說,說的直白一點,蘋果 TOP200 供應商名單的 " 狂歡 " 背后,不排除資本炒作的可能,是否利好中國科技進步暫時有待觀察,但 " 利好股市 ",應該是很多人想看到的。
03. 果鏈鍍金不靠譜,想要技術翻身,還得自己啃硬骨頭
但即使如此,即使是給蘋果做螺絲、做連接器,還是成為了許多企業眼中的 " 鐵飯碗 "。
常青樹不常有,搖錢樹也不常有,而蘋果,則是一棵常青搖錢樹。
在過去的十年里,蘋果供應商名單都是投資人眼中的 " 財富密碼 "。過去十年,蘋果市值從 3000 億美元左右一路狂飆到 2 萬億美元,過去五年,作為蘋果主要供應商的意法半導體股價上漲了 550%、Qorvo 股價上漲了 250%。
得益于代工蘋果 AirPods,大陸企業立訊精密和歌爾聲學的股價曾在 2019 年一年內翻了三倍多。
京東方從去年就開始有消息稱其屏幕正送測蘋果,即將成為蘋果 iPhone 屏幕供應商。到今天,京東方股價在將近一年的時間里,已經近乎翻倍。
▲京東方近一年股價走勢圖
這些事實都讓蘋果供應商名單,有一種說不出來的 " 魔力 ",總會吸引很多人的目光。仿佛進入了 " 果鏈 ",就成為了 " 上流社會 ",就有了生存的保障。
但中國企業在蘋果供應鏈中,其實更多的還在扮演真實 " 打工人 " 的角色,參與一些連接器、中低端材料的生產或者產品的代工組裝。
誠然有立訊精密、歌爾聲學等等企業成為了蘋果供應鏈中一些閃耀的明星。中國制造在全球范圍內有著不可取代的優勢。但這些企業,卻從未真正成為蘋果的 " 核心 ",從未成為成為庫克眼里不可取代的人。
短時間內,蘋果將 iPhone、Mac 電腦、AirPods 等產品的生產轉移到東南亞、印度等國確實比較困難,加上目前的疫情,這個計劃可能還將繼續延期。
但從長遠來看,蘋果選擇你,只是因為你恰好能夠提供滿足蘋果成本和產量要求的服務,甚至很多高端生產設備都是蘋果投資購買并且只能用于蘋果產品的生產。
土地成本的優勢、大規模高素質工人的優勢,終究會逐漸抹平。這,又怎么能叫做成為了核心呢?
其實進入蘋果供應鏈,就像學生考學進入了 " 直升班 "、" 實驗班 ",機遇與風險并存。在實驗班里,我們可以接受到更好的教育資源,但同樣也會面臨更大的競爭壓力、更嚴苛的考驗和要求。
在現階段來看,進入果鏈是許多中國科技企業的目標之一,無可厚非。大陸企業在果鏈名單上數量和占比的增加,讓更多人有機會去 " 見世面 ",但從長遠來看,真正在核心技術領域掌握屬于自己的技術,才是硬道理。
04. 結語:TOP200 只是一個起點
目前中國廠商在蘋果供應鏈中占據了一定的數量優勢,但相比數量," 質量 " 顯然更為重要,在蘋果三大拳頭產品中,所有核心零部件絕大部分都出自美日韓三國,而美國本土供應商更是占據了絕對主導。
中國廠商目前只能喝湯,想要 " 吃肉 ",還有很多功課要補、要做。在芯屏等關鍵技術領域,中國科技企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而當下,我們或許可以不再 " 神化 " 蘋果供應鏈。中國下游廠商的壯大,反哺中上游企業,或許才是中國供應鏈突圍的關鍵,而不是指望抱蘋果大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