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來自于微信公眾號 新榜(ID:newrankcn),作者:云飛揚,授權轉載發布。
今年6月,龍宣慶短視頻創業失敗,不僅賠光了父親的家底,還倒欠了五六十萬元,最后不得不回農村老家,跟著父親學獸醫還債。
但沒想到,因為拍攝了一條父親出診給牛治病的視頻,命運的齒輪開始轉動。
鮮活真實的農村生活,父親精湛的獸醫技術,讓賬號“龍騰虎躍(龍獸醫)”連續獲得了多條爆款視頻,龍宣慶父親也成為小有名氣的網紅獸醫。
截至發稿前,“龍騰虎躍(龍獸醫)”的快手粉絲數達175萬。9月28日,龍宣慶和父親被央視新聞采訪報道。龍宣慶說:“以前是看別人掙錢,我就跟著做啥,后來發現賺錢的路都是自己摸索出來的。”
無獨有偶,除了龍宣慶這樣的返鄉青年,養豬的、賣海鮮的、宣傳蛋雞養殖的……農業產業鏈條上的大批農村人正借著快手等短視頻直播平臺改善生活、改造家鄉。
快手官方數據顯示,目前快手的三農興趣用戶規模達3.3億,每月有4246萬農民在快手創作和分享。他們有的記錄田園生活,有的傳播農業知識,有的引領鄉村潮流,有的帶領鄉親們帶貨致富。
在快手,這些人被稱為新農人。對他們而言,快手不僅僅是一個娛樂平臺,更是一個與生活切身相關的線上社區。
3.3億興趣用戶背后,
越來越多農民正在快手做網紅
農民的根在農村,“回不去,留不住”卻也是實實在在的難題。曾經的“龍宣慶們”之所以不愿意回鄉,一個重要原因是農村沒有太多機會。
但現在,在快手做網紅成為不少返鄉青年的就業新選擇。
2019年底,“森林姑娘-佳寧”辭掉國企工作,回到了老家吉林。長白山林區長大的她開始在快手直播山區森林里的四季萬物,售賣家人采摘的野菜、蘑菇、松子等特產,成為了一名“東北特產的搬運工”。
現在,“森林姑娘-佳寧”不僅在快手積累了54萬粉絲,將家鄉的美麗風光傳播了出去,還累計售賣了20多噸農產品,幫助100多戶父老鄉親實現了收入增長,給家鄉帶來了切切實實的改變。
此外,放棄拍電影夢想回農村養豬的“閑不住的阿俊”、回到東北老家照顧姥姥的“八零徐姥姥”等一大批返鄉青年,也通過短視頻直播在農村老家找到了新機會。
當返鄉青年越來越多,短視頻直播這類新潮流在農村遍地開花的時候,對農村的改造也悄然發生。
有人將短視頻直播當做新的生產工具,希望能讓農業生產變得更加高效。
養殖戶是一個非常缺乏農業知識指導的群體,當獸醫專業出身的“小高養豬奮斗”在快手科普養豬知識時,很快就吸引了一大批養豬人的關注,經常有人向他私信求助。
將“養豬看診”搬到線上后,“小高養豬奮斗”一場直播甚至能覆蓋幾十萬人,不僅解決了大量養豬人的養豬難題,還找到了新的商業機會。
以前,動保產品的價格極不透明,養豬人也很難拿到靠譜產品。“小高養豬奮斗”轉型農資主播后,開始向養豬人推薦動保產品。在快手平臺的引薦下,成功合作華畜等品牌,給養豬人帶去了大量高性價比產品。數據好時,“小高養豬奮斗”曾單場帶貨超100萬元。
此外,科普蛋雞養殖技術的“董云講蛋雞”,推廣果蔬種植技術的“壽光蔬菜王友福”等一大批農技創作者,也借助快手極大解決了農民的養殖難題。
有人希望借短視頻直播改造農村經濟,提升農業的商業效率。
農業的一大痛點是農資產業鏈非常長,從廠家到省、市、縣、鄉鎮代理,再到農資店,農民常常是錢沒少花,但買不到好產品。
2021年,“水稻一朵er”開始嘗試通過直播帶貨縮短農資的交易鏈路。因為此前做了大量農技培訓直播,“水稻一朵er”不僅得到了大量農民的信任,還積累了充足的農技經銷商資源,這讓她的直播帶貨非常順利。
最終,“水稻一朵er”將直播間、B端經銷商、C端農戶串聯起來,讓經銷商得到了更多客源,農戶得到了更優惠的價格和更靠譜的售后服務,第一場帶貨直播的GMV就達到186萬元。
現在,“水稻一朵er”準備在快手搭建賬號矩陣,希望把全國的農資鏈條串起來,不局限于水稻或東北,讓全國的農資服務站都能在快手做直播,把農資價格打下來。
除了改造農村,讓農民養殖更簡單,賺錢更容易外,一些新農人還希望將自己的家鄉傳播出去,讓所有人都能重新認識農村。
幾年前,創業受挫的“咱屯張老五”本打算在農村老家暫時修整一番,回到家鄉后卻發現農村并不像短視頻里刷到的那樣臟亂破舊。
“咱屯張老五”覺得,農村并沒有那么土、那么落后,每家的門口有太陽能路燈,街道也非常整潔,所以他開始專門拍攝體現農村美的視頻。因為幫村里的留守老人免費通煙囪,“咱屯張老五”還收獲了多條爆款視頻。截至發稿前,“咱屯張老五”的快手粉絲數達179萬。
從李子柒開始,拍攝美麗、閑適的鄉村就是非常受歡迎的內容類型之一,近幾年,不同省份的新農人都開始用自己的方式拍攝各具特色的美麗鄉村。
第5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為10.67億,其中農村網民規模為3.08億。此外,2014至2022年,農村網絡零售額從1800億元增長到2.17萬億元,擴大了11倍。
這意味著,“農民生活線上化”已經是一個確定的趨勢:農民需要借助短視頻直播等新渠道展示自己的生活、發出自己的聲音,同時對農村、農業進行線上化改造。
“森林姑娘-佳寧”“水稻一朵er”等新農人更像是先行者,他們以快手為舞臺,探索出了一條條新路,并搭建起了一個新農人社區。
農村、農業、農民,
快手如何打造新農人社區?
新農人社區不是一天建成的,需要平臺多年的耕耘。
早在2016年,快手上線直播功能后,就有不少農村用戶成為三農主播。近幾年,在快手普惠價值觀的影響下,快手還相繼推出了“幸福鄉村帶頭人”、“快手農技人”等三農扶持計劃。
時至今日,快手三農作品月發布量達3.78億條,還覆蓋了三農上中下游的全產業鏈條。農民在快手就可以解決生活、生產的多種訴求。
與此同時,隨著快手三農的高速發展,快手的新農人社區形成了新農具、新舞臺、新模式、新選擇四大特色趨勢。
為了滿足農民對農業技術的需求,快手持續開展了“上快手學農技”等活動,通過現金獎勵、流量扶持等方式扶持農技創作者成長。快手官方數據顯示,現在快手農技創作者規模達21.6萬,覆蓋種植業、養殖業、漁業、農業機械、花卉園藝等多個不同領域。
在“2023首屆快手三農生態大會”上,快手還和中央農業廣播電視學校(簡稱“農廣校”)發起了“上快手學農技·農技之星短視頻大賽 ”項目,將從農廣校引入大量農技專業人員和相關存量課程等資源,通過舉辦線下大賽等方式,幫助農民成為新農人。
為了幫助農村培養文化IP,在互聯網上發出更多自己的聲音,過去幾年, 快手不僅培養了大批鄉村美食家、鄉村體育人、鄉村娛樂人、鄉村文旅人,還舉辦了村BA、鄉村超級碗、快手大舞臺等各種各樣的田園生活大型活動,涵蓋鄉村音樂、鄉村體育等多元鄉村場景內容。
快手官方數據顯示,快手三農萬粉創作者相比去年增加了50%,三農內容的點贊率日均比去年增長34%,通過快手越來越多三農創作者正在被看見。
為了探索農業經濟新模式,讓更多農民賺到錢,快手的三大商業版圖和新農人社區進行了深度結合。
快手本地生活和農資結合,打破了層層經銷加價,也開拓了線上的新渠道新品牌,農資銷售GMV對比2022年增長50%;快手電商和農產品結合,讓滯銷農產品暢通了銷路,三農電商創作者短視頻GMV同比增長301%;快手商業化和新農人結合,讓三農創作者的人均單量同比增長92%,單均收入同比增長110%。
為了增加農村的就業機會,快手發起了多項就業扶持計劃。快手官方數據顯示,2023年1月—6月,快手線上線下培訓“村播”10萬,帶動25萬人就業。快手“村播”覆蓋25864個鄉鎮,涵蓋新農人、新非遺匠人、村BA記錄者、民宿推廣師等16個新職業。
在不久前的快手追光大會上,快手還宣布發起“繁星計劃”:未來三年將投入100億流量、5000萬元現金,培育100萬“村播”,1000名鄉村創業者。
農資在快手交易、農技在快手學習、農產品在快手流通。從人才、內容供給到產業鏈升級、商業模式改造,目前快手的新農人社區已經初步形成了自循環的社區生態。
值得注意的是,為了進一步加速新農人社區的成長,快手還在“2023首屆快手三農生態大會”上宣布將搭建總覽三農創作者從入駐、成長到收入全鏈路的服務體系,具體包括:
面向新人三農創作者推出“快手三農紅人計劃”,未來3年投入10億流量,培育10萬名鄉村網紅,讓50%達人都有收入;
面向萬粉以上三農創作者推出“快手三農耕耘計劃”,未來一年拿出10億流量和1000萬元現金資源,簽約100人,扶持2000人,助力更多優質三農作品被挖掘,扶持更多優質三農作者快速成長;
面向所有三農創作者,快手將通過本地生活、電商、商業化等方式提供多元變現機會。比如快手將扶持10家本地農資專屬服務商,舉辦百場農資商家達人培訓,定向提高品牌、達人的本地營銷能力。
未來,隨著快手新農人社區的成熟完善,快手各項扶持政策的落地,三農創作者勢必會迎來新的機會。
整體來看,快手三農起于用戶的自然需求,加速于平臺的因勢利導和加碼扶持。至于能否真正成為億萬農民的新農人社區,則需要快手和三農用戶的共同努力。
新農人社區背后,
是農民生活現代化的必然趨勢
隨著我國城鎮化的進程,越來越多農村人變成了城里人,但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即使到2022年末,我國鄉村常住人口仍有約4.9億人。
《“十四五”農業農村人才隊伍建設發展規劃》提到,要全面推進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讓更多農村人也能享受到現代文明成果,是未來的趨勢之一。讓更多農村人也能享受到現代文明的成果,是未來的趨勢之一。
在這個過程中,以快手為代表的短視頻直播平臺是幫助農民生活現代化的有效方式之一,能夠幫助農民滿足群體表達、知識獲取、農資購買、收入變現等需求。
所謂新農人社區,便是借助快手等平臺,吸引更多年輕人,創造更多新就業,推動更多商品流通,當一切都動起來的時候,農村也將煥發新的生機。此時,重新煥發生命力的農村將重建新的線下社區,在快手等平臺則將形成新農人的線上社區。
龍宣慶曾說,以前更喜歡城市,但現在覺得在農村待著也挺好的。未來隨著新農人社區的成熟完善,那些“回不去、留不住”的農村用戶或許終將找到自己的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