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60年代,英國科學家James E.lovelock提出了蓋亞假說:他認為地球的生命與自然環境之間存在著復雜連貫的相互作用,是一個能夠自我調節的生命有機體,大家都叫他瘋子。然而五十年后的今天,在城市數字化轉型升級的熱浪下,城市可能會率先完成智慧型生命體的轉型升級,成為蓋亞假說的應許之地。
值得一提的是,城市生命體,其背后推動的力量是人,是一個又一個“叛逆”的先行者。
城市本身是個復雜的巨型系統,有撲面而來的車流,運轉有序的機構,小到大叔大嬸們在附近的菜市場里討價還價,大到每天承載著一千多萬人次的地鐵。每一個路口紅綠燈的停頓時間、每個旅游景區的限流通告,住在城市里的每個人都心照不宣地遵循城市的規則生活,數百數千萬人的共同努力,是為了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
然而時間流淌到今天,隨著大幅加速的城市化進程,城市龐大和復雜到難以掌控,同時也催生出越來越多的“城市病”——交通擁堵、就醫困難、客流大、停車難……單靠人腦很難解決這些問題。
為了更好地維持城市運轉,智慧城市的概念應運而生,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技術也各顯神通。
從碎片化的“智慧城市”到數字化的“城市大腦”
然而此前的智慧城市建設,不同類型的主體有著不同的建設目標,會使用不同的技術路徑,難以避免地面臨信息碎片化和孤島化的問題。
雖然能在一個城市看到各種各樣的“智慧”系統,比如智慧醫療、智慧交通、智慧城管等,但這些系統之間卻又是相互割裂的。這樣一來,如果兩個智慧系統交叉應用,就可能會發現不僅不“智慧”,反而會制造更多麻煩:帶來數據的割裂和服務的阻斷,還會因重復建設、重復采集等問題造成資源的浪費。此外,上述這些“智慧”系統,更多聚焦單領域應用,僅僅體現了城市的單體智能。
“城市大腦”的出現,改變了這種局面。
在2021信息化科技創新大會上,城市大腦頭部企業上海天壤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總裁彭伊莎提出:“城市大腦”是城市數字化的重要抓手,是以“數據”為中心,以“協同與智能”為本質特征的城市數字基礎設施。
天壤認為,想要真正實現城市級的智能,從而解決城市級的難題,并不是一個又一個“智慧”系統的簡單疊加,也不是一個又一個城市單體智能的簡單集合,而是要從整體性的視角推動系統互通、數據在線、業務協同,以實現城市級整體智治、服務直達。天壤通過“城市大腦”這一以“數據”為中心的城市數字基礎設施,以“中樞協議”為支撐,實現城市各系統、平臺的互聯互通,條塊協同,有效解決了城市治理與服務碎片化的問題,再賦能到交通、安全、文旅、醫療等有關城市應用場景的方方面面。
目標是一樣的,但是建設思路卻是顛覆性的。
協同和智能是“城市大腦”的本質特征
天壤認為,協同和智能是“城市大腦”的本質特征,是推動城市數字化的重要抓手。
以實現城市大腦的“協同與智能”為目標,天壤創新打造“數字中樞”和“智能引擎”兩大數智底座,并以此為支撐有效賦能城市運行“一網統管”、政務服務“一網通辦”、交通治理、大客流管理等場景的成功落地。
其中,“數字中樞”集業務協同、數據協同、事件協同于一體,是“數據互通、技術融合、業務協同”的核心樞紐,實現跨部門、跨平臺、跨層級以及政企內外的互聯互通、高效協同。“智能引擎”則提供一站式平臺級AI服務,并能支撐城市級規模復雜場景的模擬推演、預測預警、調度優化,推動城市智能從單點走向整體。
簡而言之,“數字中樞”承擔了城市級的協同與調度;“智能引擎”利用最前沿的技術使得這些協同后的資源變得更加智能。這樣的智能有別于此前“智慧城市”概念下的一個又一個單體智能的集合,而為實現城市級規模下的整體智能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間。
然而要實現城市級的智能,光有概念是遠遠不夠的,真正在落地過程中,還得實實在在地能解決城市當下的問題才行。
“城市大腦”助力南昌實現交通不限行
以江西南昌為例。這是一個擁有600多萬常住人口的城市,其中城區人口達340多萬。按照國務院城市規?;謽藴?,屬于Ⅰ型大城市行列。
和其他省會城市一樣,交通擁堵是南昌城市治理的一大難題。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南昌市機動車保有量以每年10%的速度快速增長,有限的城市道路難以滿足更多車輛的通行需求,交通擁堵成為城市之痛。所以從2009年開始,南昌像許多城市一樣,加入了機動車尾號限行的行列。
按照傳統建設思路,機動車的數量在不斷增加,城市的道路卻如此有限,限行似乎是唯一解法。但是“城市大腦”卻提出了另一種解法。2020年9月,南昌決定啟動“城市大腦”建設,把智慧交通納入城市大腦總體布局,真正解決交通擁堵頑疾。
天壤交通大腦
天壤作為南昌城市大腦“交通不限行”場景的設計與建設單位,跳出了原來的以單一部門、單一功能為導向的視角,而是站在了城市的整體角度,給出了以數據為核心的系統性解決方案。
方案通過“數字中樞”融合了交通卡口、監控視頻、公交車GPS、出租車GPS、互聯網導航等海量多源數據,進行全量、實時、精準分析,使數據告別“5分鐘更新”的時代,實現1分鐘更新,擁堵識別更及時,成因診斷更智能。此外,方案還打通了市級駕駛艙、短信平臺、城市大腦APP、交管指揮調度系統,借助“智能引擎”,首次實現交通智能調度與分流,并與南昌交管“135快反機制”聯動,實現突發事件的快速響應及處置。
三個月后,南昌城市大腦1.0版順利發布,包含“交通不限行”在內的六大場景完成一期建設。2020年12月,南昌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宣布取消實施了十多年的機動車尾號限行政策。
“交通不限行”場景建成后取得了不俗的成績。2021年2月全市交通擁堵指數為1.20,同比2019年限行期下降了0.08。全市平均車速為40公里/小時,同比2019年提升了7公里。面對更多的在途車輛,擁堵指數不升反降,交通健康指數持續位居全國省會城市前列。
在“城市大腦”的推動下,在南昌交警的實踐努力下,南昌成為全國首例成功從“限行”到“不限行”的城市標桿。
除了南昌,天壤作為杭州城市大腦中樞系統以及諸多場景的設計與建設單位,親歷了杭州城市大腦從數字治堵、數字治城、到數字治疫的全過程,同時天壤也作為核心系統建設單位親歷了上海城市運行“一網統管”建設的從零到一。
天壤助力數字治疫
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進程中,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重中之重。運用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推動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創新,從信息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讓城市更聰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動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前景廣闊。
“數字中樞”+“智能引擎”為城市級政務服務注入新活力
上海,這個擁有2400多萬常住人口的超大城市,共有各類市場主體和企業數以百萬戶。政府在保障其運轉安全有序的前提下,如何做好服務,一直是個極具挑戰的難題。
每個政府部門都有自己的信息化系統,如果不打通,就使得企業在面臨不同的政府部門時,需要重復提交材料。而公民的戶籍、教育、就業、醫療、婚姻等基本信息,也處在分散的狀態,給群眾辦事帶來麻煩。
上海市政府決心改變傳統的工作面貌,提出了政務服務“一網通辦”的建設目標,并使之逐步成為各部門各區的工作模式:一網受理,只跑一次,一次辦成。
天壤“智能引擎”內嵌的AI云平臺,在“一網通辦”上彰顯出了巨大的活力。上海市?數據中?“一網通辦”平臺集成天壤AI云擁有的上百種成熟算法,實現算法能??鍵調?,服務場景快速落地。
以天壤AI云提供的高準確率OCR?份證識別服務為例,每天為“一網通辦”業務提供超過20000次的實際生產環境調用,服務穩定、高效,滿足7×24小時的業務連續性要求,很好地支撐了諸如“新社??ù笈考袚Q發”等業務場景。
與此同時,天壤“數字中樞”內嵌的RPA流程?動化機器?還為上海浦東新區花?街道“社區云”數據錄入、遷移助力,實現跨系統數據錄?、遷移?次搞定,真正做到“最多錄?次”,顯著提升數據錄?效率與準確度,并能在不改造原有系統基礎上實現多類業務跨平臺?動化操作。
在天壤的“城市大腦”建設藍圖中,一旦“數字中樞”的數據底座搭建完畢,“智能引擎”就能發揮出驚人動力。它能夠圍繞AI能?的使?建?整套性能、效果等評估體系,并借助引擎的城市級規模模擬推演能力,利?反饋數據對AI能?進?持續提升,決策效果持續優化,進而帶動整個城市級智能的進化。
“城市大腦”是城市數字化轉型的重要抓手
如今,為了響應國家“加快數字化發展,建設數字中國”的戰略部署,搶抓數字時代的戰略機遇,以數字化轉型驅動城市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變革,全面提升數字時代的城市核心競爭力,國內一線城市紛紛將全面推動城市數字化轉型作為新一輪發力的焦點。
然而,推進城市數字化轉型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經濟發展、社會治理、城市建設、政務服務的方方面面,如果沒有一個明確和清晰的建設思路與系統框架,極容易產生數字化“斷頭路”的情況。
“城市大腦”的出現,讓城市數字化轉型有了重要抓手。以“數據”為中心,以“數字中樞”和“智能引擎”為支撐,推動城市走向城市級的“協同與智能”,以真正地實現從城市的單體智能向整體智能的重大跨越。在此基礎上,將“以人為本”的理念滲透到城市數字化各類場景的設計與建設中,這將是實現新型智慧城市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