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數字經濟時代第五大生產要素,正在受到全世界所有政府、組織和個人關注。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技術不斷將每比特數據中的更多價值挖掘而出,使數據安全保存幾乎等價于財富的有效留存,而數據利用效率約等于價值創造速度。因此,數據存儲的重要性也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若論近10年來數據存儲界最大的技術革命,閃存硬盤(下簡稱SSD)替代機械硬盤(下簡稱HDD)絕對當之無愧。據Gartner統計,從2022年起,全球SSD發貨量已經超過HDD;隨著存量硬盤持續過保,預計2026年全球存量硬盤中SSD占比將達到32%。如今在筆電市場已很難見到HDD;在臺式機及企業市場,HDD也幾乎丟掉所有熱數據存儲格局,不得不轉向溫冷數據存儲市場。
盡管HDD廠商仍在努力推出新技術,以不斷提升HDD單盤容量和降低成本,但存儲業界對HDD的未來判斷依舊悲觀。著名存儲廠商Pure Storage認為,2028年后市面上HDD將全面停售;分析師機構Wikibon則認為,2026年SSD每TB單價將低于HDD——這無疑是給HDD判了死刑。筆者對HDD同樣持悲觀態度,本文希望從更多視角出發,全面論述為何HDD時代已進入倒計時。
需求側:數據持續變大、變熱,HDD越來越不被需要
如果我們從時間和類型兩個維度來看待數據的變化,會很容易發現越來越多的數據能夠被人們有效利用并發揮價值,人類也越來越依賴數據。
歷史數據的價值正在變得越來越大。過去由于數據保存與檢索的艱難,人們很難從歷史信息出發去分析事情。但搜索引擎和大容量存儲技術的普及,使得歷史數據被完整保存下來,并輕易地被人們獲取。現在每個人都可以通過谷歌查詢到一個關鍵詞最早在什么時期出現在互聯網中,每一個相關網頁的快照都被記錄下來以便了解事情的變化趨勢。歷史數據在醫學領域應用更為廣泛,醫生可以通過患者的歷史病歷推斷出病灶,健康監測設備可以通過比對歷史數據來分析被監測者身體狀況。歷史數據彰顯的價值越大,人們就越傾向于保存與使用它們,這使得歷史數據規模變得更大、熱度更高。
隨著數據分析技術的發展,幾乎所有類型的數據都變得極具價值。過去,人們只能從結構化的數據中得出結論,而文字、圖片、視頻等非結構化數據難以分析,無法獲取統計學價值。如今,自然語言處理(NLP)、計算機視覺(CV)等機器學習算法可以從人類無法察覺的深層維度獲取到非結構化數據背后的隱藏信息,進而提取出非常有價值的規律,比如洞察生產物件的瑕疵、理解文字背后的潛在含義等。與結構化數據不同,非結構化數據非常容易采集,且最接近事物原貌,往往蘊含著更多的深層信息——在數據分析技術的幫助下,非結構化數據將越來越多的作用于生產決策,也因此會變的規模更大、訪問頻次更高。
不管你接受還是抗拒,以人工智能技術為核心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已經來臨,擁有更多數據且更會利用數據的組織將成為此次工業革命的大贏家。與此前不同的是,數據作為第四次工業革命核心資源,并不為少數人擁有,而是牢牢掌握在每一個人和組織手中,區別將產生于數據擁有的規模和使用的效率。而隨著數據持續變大、變熱,HDD將越來越不被需要。從訪問速度來看,即使是商用SSD家族最慢的QLC SSD,性能仍比HDD高20倍左右;從容量來看,當前市面上最大單盤容量的HDD大概在22TB~26TB之間,而SSD則早已突破100TB、正向200TB邁進。當企業和個人保存了越來越多的歷史數據,并持續通過人工智能技術挖掘歷史數據價值、指導當下決策時,他們一定會希望這些歷史數據能在需要時被快速調出,并在有限的空間內容納幾乎無限增長的數據。此時,他們會如何在SSD和HDD之間做抉擇呢?
供應側:HDD成本優勢走弱、創新空間走窄,難以跟上市場需求
如今,HDD唯一能夠戰勝SSD的指標可能僅有低廉的價格了,但這一成本優勢也在逐步走弱。據Wells Fargo統計,SSD與HDD價格差距在2013年~2020年間從40倍快速縮小至10倍左右;Wikibon的統計數據則指出2013~2020年間SSD價格年平均增長率為-33.5%,而HDD僅有-13.5%,這說明SSD和HDD的價格正加速迫近。根據預測,在2021~2030年,SSD將繼續以-26.1%的速度持續降價,而HDD的CAGR將降至- 5.4%。價格拐點將在2026年出現,屆時HDD將徹底喪失價格優勢。
從技術發展角度來看,這一趨勢成為現實的可能性很大。HDD主要依靠磁頭運動改變盤片上磁道的極性來記錄數據,這一特點決定其創新空間正變得越來越窄。從最早的LMR(水平磁記錄)技術,到2006年PMR(垂直磁記錄)技術出現,到2015年推出SMR(疊瓦式磁記錄)技術,再到預計2025年HAMR(熱輔助磁記錄)盤問世,平均每9-10年才有一次突破性技術換代,每次創新都只能在有限盤片空間上,“榨取”出“微乎其微”的新數據空間,以致于SMR技術至今仍因為信息記錄過于密集、寫入數據時易影響周邊數據而廣受詬病。最新推出的HAMR技術,使用熱穩定性極強的材料打造盤片,并采用激光在一納秒對磁盤上的顆粒疾速加熱和翻轉其磁極性,進而實現在磁道極密的情況下不影響其他磁道顆粒的機型,這種需要極高創造力和工藝才能實現的技術,恰恰證明了HDD的創新缺乏可持續性的危機。此外,HDD行業經過多年大浪淘沙,目前只剩下少數幾個玩家,形成了極深的技術壁壘,封閉的生態已成為技術創新巨大阻礙。
SSD恰恰相反,雖然起步較為緩慢,在上世紀80年代才推出SLC NAND Flash,但此后MLC(1997)→ 3D MLC(2007)→TLC(2009)→ 3D TLC(2012)→ QLC(2015)→ 3D QLC(2018)→ PLC(2022),平均3年就有一次重大技術突破。SSD的創新空間非常寬廣,創新邏輯也具有較強的持續性,除了不斷增加單位顆粒可記錄的數據量(從1bit到最新的5bit),還可以垂直增加堆疊層數(TLC已經突破300層)、橫向增加顆粒貼片密度,只要芯片制程繼續演進,SSD就有可持續的創新空間。SSD產業的玩家也非常多,從顆粒、盤控芯片到整盤制造都有大量玩家,技術生態呈開放狀態,對于快速迭代創新具有良性推動作用。
綜合產業發展情況,HDD成本優勢正逐步喪失,創新的步伐也日趨緩慢。相比于如日中天、發展不斷加快的SSD,HDD已越來越難滿足用戶需求。
產業趨勢:電子技術替代物理技術,已是大勢所趨
跳出硬盤領域,從IT乃至工業產業的發展趨勢來看,會發現從第二次工業革命以來,各行各業創新的主線都是以電子技術逐步替代機械中的部分物理器械,并逐步演化出一門新的學科——機電工程。
汽車行業的變革就是一個典型例子。早在19世紀30年代,電動汽車雛形就已問世,但由于續航及生產成本問題沒有競爭過燃油汽車,進入了近1個世紀的沉寂期。進入21世紀,電池、電機和控制系統等技術的同時進步,電動汽車再次掀起汽車革命。內燃機通過氣體爆燃驅動活塞發動機做工,再通過物理傳動裝置驅動輪轂轉動,大量能量在冷卻、排氣、泵氣和機械傳動中損失掉,轉化率只有30%~40%;而電機通過改變電流方向形成旋轉磁場,直接驅動輪轂轉動,省去了許多傳動裝置和變速裝置,能量轉化率可達到90%以上。因而人們發現電動汽車擁有更高的能量效率、更快的加速和更簡單的結構——盡管續航存在限制,電動汽車仍廣泛流行起來。
現代自動化工業也同樣如此。筆者曾有幸參觀過某著名屏幕制造商工廠,碩大的廠房內沒有一個工人或工程師,所有的制造都通過自動化機械夜以繼日的完成。支配他們工作的是數字化產線控制中心,指令通過電路或者無線波極速傳遞,所有制造器械由電機精確控制動作,品控通過AI質檢技術把控。不論是效率、成本還是準確率,基于電氣技術打造的自動化工廠都比人工工廠強出許多。
此類電子技術替代物理技術的故事在其它行業也屢見不鮮。歸根結底,電磁波以宇宙中最快的速度——光速傳播,只要驅動方式合理、傳輸損耗足夠低,其效率就一定比物理傳動的方式高出許多。回頭看向硬盤領域。HDD通過電機驅動磁頭物理運動讀寫數據的方式,相比于SSD通過電流傳輸顆粒電平高度進而讀寫數據的方式,顯然不在同一產業發展階段。盡管HDD的設計堪稱人類工程學史上的奇跡之一,盡管HDD推出了各種令人拍案叫絕的創新技術,這依舊無法改變其依賴物理技術的本質,必將快速沉入歷史的塵埃中;而SSD,盡管其顆粒壽命限制仍有詬病,盡管其成本尚未足夠親民,但通過電子運動存取數據的方式,已決定其成為這場數字化革命的最終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