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結束的2023雙11,家庭掃地機器人先鋒iRobot在中國市場幾乎沒有聲音。六年多前,當iRobot董事長科林·安格爾來中國,向媒體表示重掌中國業務時,曾信心滿滿。
貿易摩擦使iRobot從2019年開始把部分供應鏈從中國搬遷到馬來西亞。在iRobot供應鏈與中國松綁之際,它離中國的消費者也漸遠。中國本土掃地機器人企業迅速成長,令iRobot錯失在中國躍升的機會。
供應鏈遷移
2017年5月,科林·安格爾來到上海,接受包括第一財經在內的多家媒體記者的采訪。他還到上海的高校進行演講,分享iRobot的創業故事。這樣的與中國媒體互動、到中國高校演講,科林在隨后的幾年每年都會堅持。在他看來,iRobot在全球各地的掃地機器人市場都居首位,在中國市場也應該取得與其在全球市場一致的地位。
哪怕到了2020年的疫情期間,科林還堅持通過在線視頻的方式,與中國媒體溝通。他相信,疫情會令人們對居家清潔的需求增加,這正是掃地機器人的機會。
在2018年之前,iRobot對中國市場充滿期待,它的制造環節,由其在中國的代工企業完成。
中美貿易摩擦打斷了該公司的美好預期。科林2019年2月曾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按中國掃地機器人出口到美國加征10%的關稅計算,iRobot一年因此會損失2500萬美元,他呼吁中美雙方政府盡快找到合適的方式來解決貿易摩擦的問題。
美國對于iRobot的關稅征收經歷了多次反復。
據iRobot的2022年年報,從2018年9月到2020年4月,其掃地機器人Roomba產品受到美國第301條關稅的約束。2020年4月24日,美國貿易代表批準暫時排除在第301條清單關稅之外。這一排除于2020年8月延長,取消了Roomba產品的25%關稅,直到2020年12月31日。2021年1月1日至2021年10月11日,25%的第301條關稅再次適用于其從中國進口的Roomba產品。自2021年10月21日至12月3日,美國批準了該關稅的額外排除2022年和2023年1月1日至2023年9月30日。
貿易摩擦使這家總部在波士頓的美國公司不得不調整其在中國的供應鏈布局。iRobot稱,為了應對國際貿易政策以及與中國集中制造相關的其他風險,2019年底在馬來西亞增加了額外的制造能力。
“(公司)將供應鏈中的部分從中國搬遷到馬來西亞,我們再次面臨產品銷售利潤率的壓縮和產品定價的壓力。”iRobot在其財報中表示,其掃地機器人的大部分合同制造地點目前位于中國,2022年繼續擴大馬來西亞的生產。
“此類搬遷活動增加了與建立新制造設施相關的成本和風險。”iRobot稱,全球經濟狀況和對消費者支出的任何相關影響可能會對其業務、運營和財務狀況產生重大不利影響。
iRobot2021年開始出現經營虧損,2022年虧損擴大。其財報表示,2022年,由于產品訂單減少和毛利率大幅下降,iRobot經營虧損2.404億美元,上年經營虧損110萬美元。
2022年是iRobot業績的轉折年。2020年、2021年、2022年,其收入分別為14.3億美元、15.65億美元、11.83億美元,沖高回落;其凈利潤分別為1.47億美元、3039萬美元、虧損2.863億美元,由盈轉虧;其毛利率分別為46.9%、35.1%、29.6%,逐步走低。而其研發、營銷、行政的費用率仍在增長。2022年,iRobot的研發成本占收入的為14.1%,高于前兩年的11%和10.3%;其銷售和營銷成本占收入的24.8%,高于前兩年的18.6%和18.5%;其行政費用占收入的10%,高于前兩年的7%和6.3%。
上述因素令iRobot的現金減少,2022年末為1.179億美元;其流動資產總額減去流動負債總額,2022年初為3.939億美元,2022年末為2.321億美元。
迫于經營壓力,2022年8月,iRobot與亞馬遜簽約,協議由亞馬遜收購iRobot。當月,iRobot還裁員,減少了約100名員工,占員工總數的8%;自2021財年結束以來,總共裁減了203名員工。此外,iRobot在2022年四季度簽署了總部部分轉租協議。
在中國市場被邊緣化
由于業績虧損,iRobot在中國市場的產品力被削弱,之前它的均價曾處于行業較高水平,現在均價低于中國本土龍頭企業的產品均價,在中國市場的份額進一步降低。
奧維云網(AVC)的數據羅盤顯示,2023年累計到第47周,iRobot在中國線下掃地機器人市場處于第九位,份額為0.09%,同比減少0.72個百分點,均價為2275元,同比減少1497元。而同期,線下市場份額居前的科沃斯、石頭、美的、追覓的掃地機器人均價分別為4553元、4478元、3212元、4891元。
同期,iRobot在中國線上掃地機器人市場處于第13位,份額為0.12%,同比減少0.29個百分點,均價為2190元,同比減少186元。而同期,線上市場份額居前的科沃斯、石頭、追覓、云鯨的均價分別為3714元、3961元、4570元、3845元。
“它(iRobot)近幾年在中國市場的份額,每年逐步萎縮,今年幾乎沒啥數了。”一位資深行業觀察人士向記者表示。
iRobot曾在2016年增加對中國的投資,但在2022年亞馬遜簽約接盤iRobot前,一手組建起iRobot中國團隊的張莉離職,iRobot在中國的聲音隨后變弱。據天眼查,上海艾羅伯特機器人貿易有限公司,注冊資本在2016年10月曾由20萬美元增至60萬美元;2022年6月,高級管理人員從張莉變為何詠珊。而張莉此前擔任iRobot銷售及市場副總裁兼中國區總經理多年。
目前,iRobot還在中國設有廣州艾羅伯特機器人技術咨詢有限公司,該公司2011年12月注冊。而其2007年在深圳設立的深圳艾羅伯特機器人技術咨詢有限公司已經注銷。
一位清潔電器企業的相關負責人11月16日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曾表示,包括掃地機器人、洗地機等在內的智能清潔電器行業,供應鏈和生產鏈都在中國,所以全球大部分產能在中國。
產業鏈的集聚,令中國本土品牌迅速崛起。在蘇州,有科沃斯、追覓等企業,帶動智能清潔電器技術不斷創新;在東莞、惠州和深圳,有石頭、云鯨等的工廠,這里制造業和生產技術成熟,且出海更便利。
昔日被中國企業視為學習對象的iRobot,如今正被中國的“后起之秀”緊追,甚至趕超。
科林·安格爾數年前曾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不會把掃、拖功能集成到掃地機器人里,因為很難把掃、拖的功能同時兼顧好。所以,iRobot分別推出了掃地機器人、擦地機器人。事實上,掃拖一體目前已成為中國掃地機器人主流產品的主打功能。因為不像歐美家庭地面鋪地毯,中國家庭住房的地面大多是瓷磚或地板,需要掃拖結合來清潔。
此外,iRobot堅持用視覺導航技術,而中國的掃地機器人已經率先普及激光導航技術,并推出了具有性價比的產品。
“iRobot是令人喜愛的科技公司”,上述清潔電器企業的相關負責人說。事實上,iRobot是一個技術的開拓者,比如2018年就推出了帶基站的自集塵的掃地機器人。而2023雙11,中國掃地機器人市場,全能基站產品占約70%,而且兼顧自集塵、自動清洗拖布功能。
中國對手的營收也超過了iRobot。2023年上半年,科沃斯的營收為71.44億元人民幣,石頭科技的營收為33.74億元人民幣,均超過了iRobot同期營收的3.97億美元。
全球競爭
“在2023年,我們將繼續管理我們的庫存,使之與當前的業務運行速度一致”。iRobot稱,自2023年1月下旬起,暫時減少中國和馬來西亞代工廠的產量,擬4月增加產量。
東盟消費電子及零售業觀察人士周穎告訴第一財經記者,iRobot于2019年在馬來西亞設廠。但在馬來西亞市場,iRobot也面臨中國企業的激烈競爭。目前在馬來西亞市場,除了iRobot,科沃斯、石頭、小米等中國品牌的掃地機器人也做得不錯。小米主打性價比和生態鏈資源,科沃斯在線下店較多、定位中高端,石頭在線上銷售多一些。科沃斯集團旗下另一品牌添可的洗地機也進入了馬來西亞市場。馬來西亞也有當地的掃地機器人品牌,比起中國品牌有一定差距。
在更廣闊的全球市場,iRobot正迎來中國企業的沖擊。
在中國占據大部分市場份額之后,中國的掃地機器人品牌正加速“出海”,進入iRobot有傳統優勢的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市場。第一財經記者今年9月初在日本東京的大型零售店BIC CAMERA看到,在iRobot掃地機器人旁邊,就是科沃斯的掃地機器人,后者還邀請了當地藝人代言。
iRobot在2022年年報中談及競爭風險時說,“我們的競爭對手包括地板清潔機器人銷售商,如Ecovacs(科沃斯)、SharkNinja(尚科寧家)、三星、Roborock(石頭),以及新的市場進入者。許多當前和潛在的競爭對手規模更大,更廣泛而多元化,擁有比我們大得多的金融、營銷、研究和制造資源,不能保證我們當前和未來的競爭對手不會比我們更成功。”
2022年以來,受俄烏沖突及各種不穩定因素影響,清潔電器海外市場規模出現了近年來首次下跌,銷售額135億美元、同比下降9%,其中掃地機器人銷售額30億美元、同比增長10%,增速有所放緩。GfK中國家電事業部資深分析師馬佳說,近年來中國品牌推出的掃地機器人在技術上不斷革新,逐漸領先于傳統海外品牌,國內產品普遍主打自清潔基站功能。截至2022年底,中國產掃地機器人已占據海外市場近50%份額。
在把部分供應鏈從中國搬遷到馬來西亞,以及進行裁員節支之后,iRobot今年的業績仍沒能扭虧為盈。據其財報,2023年上半年,iRobot收入3.97億美元,而上年同期收入是5.47億美元;其凈利潤虧損1.62億美元,而上年同期凈利潤虧損為7383萬美元。
【來源:第一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