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隨著人們安全意識的普遍增強,不少家庭選擇將可視門鈴、電子貓眼等高科技產品作為“家庭門衛”。然而,一方的“安心”卻可能帶來另一方的“鬧心”……近日,北京市通州區人民法院就審理了一起與安裝可視門鈴有關的侵權案件。
本案中,家住北京通州某小區的韓先生發現鄰居吳女士安裝了可視門鈴,并在門上方安裝了監控攝像頭,正好可以拍攝到韓先生家門口的情況。此外,可視門鈴和攝像頭均有錄像存儲功能,其一舉一動都會被吳女士知曉。
隨后,倍感不適的韓先生找到吳女士商量拆除,吳女士以安全防范為由拒絕。協商無果的情況下,韓先生認為吳女士侵犯了自己的隱私權,于是將其訴至法院,要求拆除可視門鈴及攝像頭。
法院查明后認為,吳女士安裝的入戶防盜門貓眼智能門鈴、入戶防盜門左上方攝像頭均可拍攝吳女士與韓先生之間樓梯轉角整個平臺,且入戶門可視門鈴可拍攝吳女士入戶防盜門,韓先生出入住宅、他人上下樓梯等相關個人信息均可以被拍攝留存。因此,吳女士出于個人利益,未經韓先生同意,攝錄留存個人信息缺乏合法性、正當性及必要性,已構成侵權。
最終,通州法院判決吳女士于七日內拆除可視門鈴及攝像頭。判決作出后雙方均未上訴,現案件已生效。
對于安裝可視門鈴涉嫌侵權一事,網友們也是議論紛紛——支持安裝的認為,“可能是我事不多,我覺得無所謂,并且他裝了,我還省了”“這就拍個門口,頂多就開門關門或路過,我覺得沒什么”“真心話我希望鄰居裝一個,省了我裝的錢,這年頭安全比隱私更重要。”
圖源:網友評論截圖
反對安裝的網友也不在少數——“這年頭自己家門上裝東西還要鄰居同意啊”“回家開門啥都拍去了,一點隱私都沒有”“對門裝了,我們到門口開門就幾秒鐘,監控就吱哇亂叫,真夠無語。”
圖源:網友評論截圖
《法治日報》律師專家庫成員、北京盈科(淮安)律師事務所監事會主任滕慶紅指出,雖然不少業主是在自有空間內安裝可視門鈴、電子貓眼等設備,但設備拍攝的范圍卻超出其自有領域,涉及公共空間乃至鄰居住宅。盡管很多人安裝可視門鈴的初衷系出于保護自身安全,并無意窺探他人隱私,但是,可視門鈴等所具有的錄像和存儲視頻的功能,會拍攝到他人隱私及行蹤信息,從而對鄰居隱私權及其個人信息保護構成現實妨礙,構成侵權。
事實上,由可視門鈴等引發的鄰里矛盾并不少見。今年4月,合肥市中級人民法院就審結了一起類似的個人信息保護糾紛案件,認定安裝可視門鈴攝像頭侵犯公民隱私權,判決予以拆除。
今年10月,西安法院發布的民法典適用典型案例中,也有一起“相鄰關系糾紛案”,法院認為,被告安裝攝像頭的行為在侵犯原告隱私權的同時,也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違背,因此判令將電子攝像頭予以拆除。
法治網記者還注意到,盡管爭議不斷,但“可視門鈴”“電子貓眼”等產品在各大網購平臺的銷量卻不低。此外,隨著技術的更新迭代,目前的此類設備普遍具備2K高清大廣角、實時視頻觀看、門前異動報警、智能人形監測、高清紅外夜視、AI人臉識別、大容量云儲存等各類功能。
圖源:網購平臺截圖
然而,似乎也正是因為這類設備安全防護功能齊全,才引發了他人對于隱私泄露的擔憂。有部分網友抱怨,鄰居安裝可視門鈴之后,每次自己回家都能聽見鄰居家里的門鈴發出警報,攝像頭也開始閃爍,感覺就像是“時刻被一雙眼睛盯著”。
圖源:網絡
為了避免產生此類鄰里糾紛,滕慶紅律師建議,安裝可視門鈴等裝備時盡量選擇將視野范圍控制在自家門口,避免拍攝到鄰居入戶門及鄰居經過的地點,避免侵犯鄰居的隱私權。如果安裝類似設備在多次調整后仍不可避免拍攝到了鄰居的行動范圍,要向鄰居說明情況并征得鄰居的同意后再進行安裝,不要隱瞞或強行安裝,否則不僅侵犯鄰居的隱私權等權利,還會激化鄰里矛盾,引發更多沖突。
“此外,在使用這些設備時,要選擇正規生產廠家生產的有質量保障的產品,并且及時維護和更新系統,防止他人的技術入侵,對存在安全漏洞的產品及時更換。”滕慶紅補充道。
選題策劃|法治網研究院
文|黃美玲
來源:法治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