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中國經濟時報
本報記者 胡畔
今年的“雙11”購物節已經落幕。作為備受關注的網購節日之一,每年“雙11”都能激發起消費者一波購物熱情,它也逐漸成為觀察我國消費復蘇和消費趨勢的重要窗口。
今年的“雙11”消費主要呈現三大亮點
相較于往年的火熱造勢,不少消費者發現,今年的“雙11”似乎有點“安靜”。
北京大學國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蘇劍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今年“雙11”,無論是電商的策略還是消費者購物行為均更加理性。電商方面,沒有像往年一樣前期漲價,“雙11”期間又瘋狂降價促銷。雖然“雙11”期間銷售額可能沒有往年的快速上漲,但對前后月份的擠出效應也會明顯減少,也就是不會影響到全年的消費增長。
中國數實融合50人論壇智庫專家、商務部研究院電子商務研究所副研究員洪勇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今年的“雙11”仍呈現出許多亮點。一是線上線下融合更加深入。隨著新零售和線上線下融合的深入推進,今年“雙11”呈現出更多實體店參與的新變化。許多品牌和零售商通過線上平臺與線下門店相結合,提供更多線上線下一體化的購物體驗。
二是強調品牌和內容創意。消費者對于品牌和產品的認知不再僅僅依賴于價格優惠,品牌價值和創意內容變得越來越重要。很多品牌在“雙11”期間通過創意營銷和限定版商品吸引消費者。
三是社交電商崛起。社交電商平臺在“雙11”中嶄露頭角。通過社交媒體和朋友圈的推廣,消費者更容易受到身邊人的影響,社交電商成為推動購物的新引擎。
消費更趨于理性,更注重品質和服務體驗
當下,購物節逐漸常態化,消費者行為也逐漸理性化。
“縱觀今年的消費市場,理性消費、多平臺消費、綠色消費正成趨勢。”洪勇表示,一方面,消費者更加注重產品質量、品牌口碑和服務體驗,而非僅僅關注價格。購物已經從簡單追求折扣和促銷的階段過渡到更理性、更注重品質的階段。另一方面,消費者通過多個平臺進行比價和購物,跨境電商的發展也促使消費者在全球范圍內尋找更優質的產品。同時,消費者對環保和可持續發展的關注度上升,更愿意選擇符合環保理念的產品,推動了綠色消費的興起。
不過,洪勇也指出,當下消費者信心尚未完全恢復,一些行業和地區的經濟壓力仍然存在,影響了一部分人的購物欲望。此外,一些消費者可能對未來的經濟不確定性持謹慎態度,導致部分儲蓄較多的人選擇保守消費。
蘇劍表示,今年消費者對“618”“雙11”等網絡促銷不再那么敏感,從消費數據來看變得相對平滑,“618”“雙11”等對消費增速的季節效應也在減小。而從全年來看,2023年消費恢復的進程中,此前受到疫情影響的領域消費快速上漲,例如,服裝、餐飲、家具等消費額增速均較2022年出現“兩位數”左右的上漲。
下一步政策還需發力穩收入促消費
當下,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基礎性作用持續凸顯。要更加有效地通過加快消費提質升級帶動經濟全面持續增長,下一步的政策發力點會在哪兒?
洪勇表示,明年有望繼續采取擴大內需,包括提高消費者信心、加大財政支出力度、促進就業等政策舉措。同時,可能通過降低稅收、優化金融政策等手段刺激消費。政策重點或放在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支持小微企業、鼓勵科技創新等方面。此外,可能會通過消費券、購物節等方式,創造更多的促銷和購物機會。
“在促進消費的恢復進程中,還要做好配套設施的建設與規劃。”蘇劍指出,“五一”“十一”黃金周等旅游消費快速上漲,但無論是商家還是交通部門均為其作出了相應的應急措施與規劃。盡管按可比口徑2019年來看,2023年“黃金周”的文旅消費不算是超高速上漲,但從一票難求、人山人海等公眾體驗來看,顯然基礎規劃工作還有進一步提升空間。
蘇劍還表示,隨著經濟的恢復、居民生產生活的正常化,消費也將逐漸恢復到正常化水平,改善性消費依然是經濟正常化后的促銷重點,例如智能家居的推廣、適老產品的應用等。
“從三季度的數據來看,當前抑制居民消費進一步上漲的根本原因還是收入。前三季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6.3%,較上半年下滑了0.2個百分點,更是顯著低于2019年同期。因此,建議從穩收入的角度促消費,近半年以來,資本市場波動較大,穩定資本市場、穩定居民的財產性收入等將對促進消費增長起到積極作用。”蘇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