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終將至,銀行理財收益如何?
據信達證券研究報告,截至11月底,全市場理財產品破凈率為2.92%,相較于2022年末的21.23%的破凈率大幅收窄。
整體收益轉睛之際,加之年底將至,一些企業的年終獎已經在路上,為了吸引投資者,一些銀行理財產品紛紛調降產品費率,掀起了費率“價格戰”。
其中,招銀理財用力頗猛,12月以來連續公告,對旗下十余只產品的固定投資管理費進行下調。其中“招贏日日金26號”現金管理類理財,自2023年12月20日,固定投資管理費由之前的0.2%(年化),調整為0。其它理財產品,比如“招贏日日金37號”、“招贏日日金36號”也在一定時間內將固定投資管理費由之前的0.2%(年化),調整為0。
在招銀理財的帶動下,興銀理財、平安理財、華夏理財、光大理財等多家理財公司紛紛加入,對旗下多只產品的固定投資管理費和銷售相關費用進行調降。比如“平安理財日添利 4 號”現金管理類理財,在2023年12月18日至31日,固定管理費優惠后為0.01%,而優惠取消后的費率為0.15%;興銀理財的“興承恒享眾盈14月定期開放4號”固收類理財產品管理費率在一定時間內,從0.40%降至0.07%。
據華寶證券研報數據,目前我國銀行理財產品的綜合費率大多在0.4%上下,此次銀行理財如此大比例費用調降,可見銀行理財“誠意滿滿”。
面對卷翻天的銀行理財,消費者會不會買賬呢?
收益回暖
對于銀行理財產品,其實不少銀行理財的投資者仍然處于“心理創傷”期,尤其是那些2022年以前入手的。
一位湖北大學生表示,自己兩年前拿到獎學金的晚上,在室友的動員下決定理財,嘗試著在工商銀行買了近兩千塊錢理財產品,自此幾乎就沒見總收益紅過。“目前虧損500多,我該提前贖回嗎?”他無奈發問道。
還有更離譜的,周鋒是平安理財的老用戶了。他從2019年開始,在理財經理的建議下,買了同業拆借類理財產品,誰知一買下去就持續虧損,中間封閉期結束后,對方教他手把手更換過產品,但情況并沒得到好轉。
2023年春節時,當再次接到理財經理的電話時,他怒火中燒,直接開罵。最終,雙方商議,由理財經理為他購買兩部總價值3000多元的智能手機,用來送給家中老人,作為理財過失的補償。周鋒告訴「市界」,“至今我還虧著40%在里頭,封閉期還沒到,只能干著急。”
即便是在獲得正收益的用戶眼里,銀行理財也如同雞肋。
張秀于2022年4月買的青銀理財一款理財產品,產品期限594天,2023年12月到期,一看結果,1萬元收益104元。“比一年定期存款利率還低,與4.65%的業績比較基準相差甚遠。太讓我失望了。”她發誓,今后“珍重健康,遠離銀行理財。”
雖然,有些人在銀行理財產品上碰了一鼻灰,但2023年以來,銀行理財產品已經在整體回暖。
普益標準研究員陳雪花向「市界」介紹,今年2月以來超過85%的產品均能為投資者帶來正收益,其中3-8月正收益產品占比更是超過90%。
雖然整體回暖,然而,市場的整體收益情況目前還不穩定。
據普益標準研究員王杰觀察,受股市下跌和債券市場波動的影響,2023年以來,理財產品收益率整體呈現出先升后降的走勢。月度數據顯示,前4個月理財產品收益率較去年年末有明顯反彈。在后續月份,理財產品收益率則在波動中趨于下行,但波動情況仍顯著優于去年。以理財產品的平均兌付收益率(年化)為例,4月份達到年內峰值,約3.058%,而11月份則已降至約2.174%。
普益標準還顯示,從不同風險等級來看,前11月R2級產品的兌付收益率最高,為2.7591%;R5級產品收益最低,為-3.7923%。
也就是說,從今年前11個月來看,高風險的產品并沒帶來高收益,反而虧的最多,低風險產品卻獲得了穩穩的幸福。盡管低風險產品收益為正,但區區2.7591%的收益又怎能讓面對通脹壓力的理財者們安心呢?
失寵背后
一直以來,銀?理財是?眾參與度最?的投資渠道之一。據公開數據,截至2021年底,持有理財產品的投資者數量達到了8130萬名,創歷史新高,其中個人投資者占據理財市場絕對主力,數量占比高達99.23%,銀行理財市場規模達到29萬億元。銀行理財投資收益也不負眾望,2021全年為投資者創造收益近1萬億元。
大的轉折點發生在2022年四季度,受破凈潮影響,銀行理財單季度規模下降超2萬億元,繼而在2023年上半年,公募基金規模首超銀行理財,宣告銀行理財正式失寵。
12月13日,Wind最新數據顯示,銀行理財總規模25.34萬億元,依舊被27.42萬億元規模的公募基金壓著一頭。
越來越多的人不愿購買銀行理財,反而將錢放到儲蓄存款中。央行報告稱,11月人民幣存款增加2.95萬億元,其中,住戶存款增加2.25萬億元,同比去年多增1.52萬億元。居民預防性儲蓄意愿增強。
某股份行客戶經理向「市界」分析,與銀行定存相比,銀行理財平均收益似乎更高,在很長時間內受到保守型投資者的青睞。
“但2022年由于降準、降息預期,以及受到股市行情下跌的波及,債券市場震蕩明顯,銀行理財收益被拖累,尤其固收+產品共出現了兩輪破凈潮,投資者被嚇怕了。”該客戶經理表示,“加上這幾年很火的高息大額存單,也變相地吸引了很多原本的銀行理財用戶轉向銀行存款。”
▲(2021年末,上海街頭展示的銀行理財產品)
銀行理財資金流出,銀行理財公司賺錢能力勢必將受到影響。處于“理財一哥”地位的招銀理財,2023上半年管理的理財產品余額從上年同期的2.88萬億降至2.53萬億元,與之對應的凈利潤也從20.66億元降至16.6億元,縮水近兩成。
如果說外力造成的銀行理財收益下降和大額存單等產品造成的存量外流屬于“天災”,那銀行理財在產品體驗等方面的不佳表現則屬于“人禍”了。
一位工行用戶在知乎分享了自己購買銀行理財的糟糕體驗,據其描述,首先在使用和操作上就極不方便,“每次要找到我買的理財看收益時,都要通過?道??道關卡,好不容易加載出來又提示我鏈接超時需要重新登錄,氣得想摔手機。”
再說贖回,該用戶4月28發起贖回,按照T+1的理解,中間經歷完五一假期(4.29-5.3)后,應該在5月4日收盤后收到這筆錢。但當天遲遲不到賬,詢問后得到的解釋是銀?贖回?般會有1-2天的延遲。最終錢款5號晚上才到賬。
對此,有投資者深表同情并抱怨稱,如果銀行把贖回日期當作兒戲,在大家急用錢的關鍵時刻掉鏈子,誰還敢把錢放進銀行理財呢?
屋漏偏逢連夜雨。銀行理財公司頻上處罰名單,進一步透支了用戶的信任。單是近期發生的,就有兩起。一起發生在12月5日,河北保定安國一女士30萬存款疑被轉成了理財,另一起是12月1日,興銀理財因理財產品利益輸送、內控管理不到位等八項違法違規被罰1240萬元。
在一位金融從業者看來,這都是銀行理財子公司在自砸招牌,結果只能是將用戶越推越遠。
光靠降費遠遠不夠
那此次銀行理財公司下調費率真的有利于銀行理財攬客嗎?
“治標不治本。關鍵還是要市場環境起來,帶動投資者信心跟著起來。”某股份行理財經理向「市界」表示,他接觸到的很多客戶,談優惠根本不聽,只認一個理,不保本不買。多位投資者給出了一致觀點,“降費不是重點,掙錢才是王道。”
全聯并購公會信用管理委員會專家安光勇稱,投資者普遍對銀行理財產品的體驗感不佳,產品設計較為單一,缺乏創新性,而且資產配置過于保守。隨著大環境不明朗,投資者更加關注資金的安全性和流動性,對于銀行理財產品的不足之處顯然更為挑剔。由此,他認為,銀行可以通過增加產品創新度、提高投資者體驗、優化資產配置策略等來加以改善。
事實上,銀行理財創新型探索從理財產品打破剛兌后,就已經開始了。
銀行理財產品結構在聚焦于固收類產品的同時,一方面逐漸加大對資產波動性較大的權益類產品布局,另一方面,持續推出創新型理財產品,以滿足大眾多樣化需求,提高購買意愿,典型的如最短持有期型、養老型、ESG主題型、專精特新型以及衍生類的創新型理財產品。
拿最短持有期型為例,「市界」曾做過分析,今年夏天起,業界刮起了一陣零錢理財風,并持續至今。“零錢加油站,收益不躺平”“零錢就放活期盈,邊攢邊花隨時用”“活錢放哪里?日日寶快贖可實時到賬”……幾乎每家銀行App首頁都在賣力展示“零錢理財”宣傳海報,它們以零錢、攢錢、隨時花等字眼吸引投資者購買,有的產品單日最高快贖額度高達80萬元。
看懂App聯合創始人、注冊國際投資分析師付學軍向「市界」表示,“銀行零錢理財的目標和主要群體是那些有閑散資金的年輕人,他們對理財收益有一定的要求,但又不想承擔太高的風險。從銀行角度來看,發力零錢理財可以在吸引存款的同時,通過年輕人的口碑傳播,提高其品牌知名度和用戶黏性。”
在渠道上,理財子公司不再局限于母行,開始拓展自己的銷售朋友圈,借助代銷觸達更廣泛的客群。據明明FICC研究團隊不完全統計測算,截至11月底,他行代銷的理財規模已經超過了4萬億元,占比超過了14.85%,未來這一比例預計將會持續上升。團隊預計,2024年他行代銷渠道將成為銀行理財的兵家必爭之地。
Wind顯示,截至12月,市面上共有31家銀行理財子公司,產品規模超過1萬億的有7家。存續產品數量達到41313個,且這個數字還在快速增長。隨著越來越多的理財子公司逐漸設立開業,各家理財子公司面臨巨大的同質化競爭壓力,要想在競爭激烈的大資產管理行業脫穎而出絕非一件易事。
關于對銀行理財發展前景的展望,方正證券在一份報告中寫道,與公募基金相比,渠道與客戶是理財公司的優勢,但作為資產管理機構,在投研能力的建設上尤其是權益類產品的投研方面理財公司與公募基金相比而言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和成長空間。
從管理運營的角度來講,理財子公司脫胎于銀行體系,在市場化的運作方面相較公募基金而言還有較長的一段路要走,是否能市場化運作核心在于能不能市場化地引進投研人才。
未來銀行理財子公司的競爭既是產品、客戶的競爭,也是資產配置能力的競爭,更是投研能力的競爭,在投研方面率先脫穎而出的公司,必將引領理財子公司的發展。
(文中周鋒、張秀為化名)
作者 | 陳 暢
編輯 | 韓忠強
運營 | 劉 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