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文化成績門檻,是對功利化藝考思維的糾偏。
撰稿 / 胡欣紅(教師)編輯 / 劉天紅 校對 / 盧茜
▲2024年起,高考文化課成績占比原則上不低于50%,成為藝考硬規定。新京報資料圖
作為藝考改革全面落地后的第一次考試,2024年藝考備受關注。據新華社報道,近期,各地陸續進入藝術類專業考試時間,20多個省份開啟統考,一些省份部分科類考試結束,考試的新變化、新特點引發熱議。
按照教育部2021年印發的藝術類專業考試招生工作指導意見,使用省級統考成績作為專業考試成績的專業,2024年起,高考文化課成績所占比例原則上不低于50%。這意味著,“文化課成績不行靠藝考上大學”的路走不通了,想要依靠藝考“曲線高考”者要另擇他路,藝考生的培養方式也要隨之而變了。
為選拔藝術專業人才,我國自1952年開始藝考。1999年高考擴招之后,藝術類專業的招生、培養規模不斷擴大,對文藝事業的繁榮產生了積極意義。但在原有藝考模式下,一些考生入學后因綜合文化素養不足,專業發展受限,特別是部分明星文化課成績明顯更低于普通考生,也受到了公眾質疑。
而隨著藝考火熱,各種類型的培訓服務也應運而生。不少文化課成績不好的學生,進培訓班突擊三個月就可以華麗變身“藝考生”。藝考生成了“易考生”,造成一些考生與家長產生“明星路”好像人人都能走的幻覺,助長了浮躁的社會風氣。
藝考熱背后,是急功近利的眾生相,導致考生忽視文化素養現象的加劇,嚴重有悖藝術類人才的培養規律,一些藝術生考上大學后甚至連完成基本學業都有困難。正因如此,重視文化課成為近年來藝考改革的總要求及新一輪改革的重要內容。
2021年,教育部發文提出,到2024年,基本建立以統一高考為基礎、省級專業考試為主體,依據高考文化成績、專業考試成績,參考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高校藝術類專業考試招生制度,對“文化成績不行考藝考”的功利觀念明確說“不”。
據報道,文化課考試難度提升后,2024年一些地區部分類別的省統考報名人數也有所減少。安徽省教育招生考試院數據顯示,2024年美術與設計類、音樂類和播音與主持類報名考生分別為2.4萬人、0.49萬人和0.18萬人,2023年則為3.19萬人、0.7萬人和0.3萬人。有藝考培訓機構統計,四川省2024年藝術類考生規模近6萬人,較2023年下降約10%。
與之相應,校考規模和范圍持續縮減。據統計,2024年共有38所高校的部分藝術類專業開展校考,而2019年組織校考的高校有近百所,更早時期校考院校數量一度超過300所。這些變化,無疑大大降低了學生的經濟和時間成本。
藝術類人才需要天賦,但更需要扎實的文化素養作為支撐,否則便猶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提高文化成績門檻,讓藝考不再“易考”,“勸退”了部分并非真正有志于藝術事業的考生,是對“重專業輕文化”“臨時速成”等功利化思維的糾偏,也彰顯了對藝術類人才培養規律的尊重。而這必然有助于讓更多擁有藝術天賦和文化素養、真正熱愛藝術的人才脫穎而出。
值班編輯 康嘻嘻 李加減
北京地鐵昌平線事故:515人送醫院檢查,102人骨折,事故原因公布→
商湯科技創始人湯曉鷗教授去世
哈利·波特的“隱形斗篷”真的會成為常用品?我們跟“隱身”院士聊了聊
本文部分內容首發自新京報公號“新京報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