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微博上有個話題挺熱:
#我國中等收入人群已達4億#
看了下,到昨天下午就有1.4億的閱讀。
不少人可能好奇:自己會不會是那4億分之一。
當然,還有不少人可能有點驚訝:我們國家現在真有這么多中等收入人群嗎?
這個說法的來源是王一鳴在央視上的采訪,他的頭銜是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
在面對白巖松采訪時,他說,“我們中等收入群體已經超過4億了。”
當然,至于這個超過4億是怎么推算出來的,他在采訪里沒有說。
結合白巖松的說法,中等收入的標準是一個人月收入超過3000塊。
我又扒了扒資料,發現這個觀點不是白巖松的首創。
至少在去年6月,浙江大學文科資深教授李實就提出來,在中國,每個月3000元左右的收入,基本上就可以達到中等收入群體的標準。
也就是三口之家,年收入10萬-50萬元,就屬于中等收入群體家庭,平均到每一個人的身上,每個月收入3000元左右起步。
他還說,在2022年,中國中等收入群體的規模大概達到了4.6億人左右,是世界上最大規模的中等收入群體。
當時,這個說法就引起不少爭論。
查了下,李實做了不少居民收入方面的研究,也經常做演講。
一談到錢,總是容易產生紛爭。
核心問題,是對于這個中等收入,界定標準各不相同,各有各的說法。
國家統計局每年編的《中國統計年鑒》里有個全國居民按收入五等分組的數據。
這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說,根據調查結果,按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從低到高順序排列,平均分為五個分組,處于最低20%的收入群體為低收入組,以此類推,其他的分別為中間偏下收入組、中間收入組、中間偏上收入組、高收入組。
這個標準是多少呢?
在2022年,只要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0598.3元,就算作是中間收入家庭。
如果達到4.74萬,就是中間偏上。
達到9.01萬,那就是高收入家庭。
當然,這個和城鄉地域也有關系。
如果你是城鎮居民,達到中間收入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標準要高一些,需要4.43萬。
如果你是農民,那么標準就可以低一些,只要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75萬,就可以邁入中間收入組家庭的行列了。
上面是國家統計部門的標準。
在市面上,各種觀點還有很多。
比如,早在2015年時,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發布調研報告說,只需要3210美元(按照當時匯率計算,大概是2.04萬元人民幣),一個人就能躋身世界前50%的富裕人群。
如果身價達到6.88萬美元(按照當時匯率計算,約合44萬元人民幣),就能進入世界富人的前10%。
按照當時的計算方式,中國的中產人群有1.09億人,并且第一次超過美國(0.92億人),成為世界上最龐大的中產群體。
當然,曾經也有一張圖在網上廣為流傳。
其中提到,家庭年收入達到30萬-50萬元,就能算中產。
當然,之所以每次類似信息都引起不小爭議,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相關數據和大家的感受不太一樣。
2022年時,國家稅務部門有關人士在接受采訪時被記者問到,中國14億人口當中,真正交個人所得稅的人口是多少?
他在當時的回答是:1億多。
而我們國家現在的個人所得稅起征點是5000元/月。
2020年時有個回顧個人所得稅改革兩周年的報道,其中提到,因為個稅改革,2.5億人因此受益,其中約1.2億人無需再繳納工薪所得個稅。
兩條信息也能相互印證。
#我國中等收入人群已達4億#成為熱門話題,原因除了和過往一樣:和大家的個人感受有出入。
而這次,或許還有另外的原因:在新形勢下,大家對收入的增長格外關心。
還有調研顯示,全球的私人財富中位數在本世紀增長了5倍,速度接近成年人口人均財富增長速度的2倍,這主要是由于中國的財富快速增長。
在2022年,有一份研究報告顯示,過去20年里,中國的財富量猛增,成年人口的人均財富增長了8倍以上。
2000-2022年間,中國的財富增長相當于美國從1925年開始80多年的財富增長。
中國人的的確確在變得富裕。
大河有水小河滿,小河有水大河滿。
其實,中國個人財富快速增長背后的秘密是,中國經濟的澎湃向前。
今天,恐怕大部分人對這個已經有了真真切切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