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給大家看幾張圖吧,我覺得足夠把還房貸這件事說清楚了。
下圖是等額本金的還款過程:

藍色是利息,綠色是本金
下圖是等額本息的還款過程:

然后我單獨比較了下這兩種還款方式,每個月的月供里包含的「利息」,像這樣:

由上圖可知,其實兩種方式的利息差別真不大。
正好最近有個球友打算貸款買房,他明確知道自己會置換,所以假設自己持有5~10年后就賣掉——根據這種情況,我們再算一遍兩種還款方式,像這樣:

藍色柱子是等額本金,紅色柱子是等額本息,黃線是兩種方式的月供差額。
等額本金和等額本息最核心的差別,就是這條黃線!
我直接說結論了:
5年以后你賣房時,銀行是不看利息的,只看你還欠著多少「本金」?
你當初選了等額本金,那賣房時欠銀行的本金就少,但代價是月供還得多。
你當初選了等額本息,賣房時欠銀行的本金多,但之前每個月還的月供也少。
我之前有些極端了,總說30年等額本息是最優解(現在依然這么認為),但確實沒有考慮到個體差異——
二三線城市購房人的樸素想法:少欠銀行一些,首付高點,利息少點。
而一線城市大部分購房人往往需要拼盡全力才能上車,需要極限操作。尤其很多普通家庭的娃,自己工作不錯,收入還行,往往月供還好,主要是差首付,會努力多貸一些,所以很自然地,想把月供壓低一些。
所以,兩種方式,咱也別糾結誰最優了。
核心在于:你的月供壓力大不大?
壓力大!那就選月供少的等額本息。
無所謂!那選等額本金,每個月多還掉一些本金,畢竟更省錢(利息)。
最后還是再啰嗦一遍:
買房是決策,還貸是過程。
《金錢心理學》告訴我們:
要給過程留出冗余,這是安全邊際。
塔勒布毒舌地告訴我們:
現在的最優解拉長來看可能脆弱不堪。
不要勉強,不要極限操作,不要為了身價而活!
人負債壓力較大時,精神狀態會天然地緊繃,很難松弛下來。
而松弛很重要,它可能是穿越周期最好的心態。
我最近就有個感慨:
22~45 歲大概是人這輩子還有心氣戰天斗地,人力資本還沒嚴重貶值的階段。
滿打滿算,也就 5 輪周期——青年 2 次,中年 3 次。
我22歲畢業,今年32歲,已經走完了青年的2輪周期。
還得繼續走接下來中年的3輪。
周期上行時烈火烹油,周期下行時哀鴻遍野,人很難不受環境影響。
保持低負債,內心松弛,努力不讓情緒和欲望接管大腦,才能讓過去的知識和經驗起作用,更從容地在周期中沉浮。